2015下半年思想政治学习资料第五期
发布日期:2015-09-15 09:00:52  作者:

 本期导读:

杜卫校长开学典礼阐释校训“勤慎诚恕”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陈鑫)9月开学季,一群“97后”的“小鲜肉”蹦蹦跳跳迈进了大学的校园。然而,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毕业时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位大学新生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9月8日晚,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在开学典礼上给出了答案:“上大学,归根到底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

  在杜卫看来,仅仅掌握“有用的知识和本领”,还不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他希望同学们经过四到五年高等教育的熏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他要求杭师大的学子将来“成为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要明确“你是未来祖国的栋梁和民族精英”。为此,他希望师大学子在“人文学堂、艺术校园”里吸取精神营养,把“勤慎诚恕”的校训传承下去。

  学习、工作要“勤”

  “‘勤’意味着心怀抱负、不厌不倦。”杜卫认为,努力学习的动力是“不甘平庸,立志成为国家栋梁和精英的抱负”。“只有怀有高尚志向的人,才会有不竭的精神动力。要“不厌不倦地学习、探索,使自己成为强者。”

  言行要“慎”

  “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优秀人才。”杜卫强调,“践行校训中这个‘慎’字,不仅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做到,更难得的是在私下里,在可能不被别人发现的场合做到‘慎独’。”

  内心要“诚”

  诚,讲的是真实、无妄,它来自心地的纯洁。杜卫要求大家重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希望同学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去除自私自利的念头,抵制各种欲望的诱惑,从而保持心灵的纯洁。

  待人要“恕”

  恕就是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杜卫告诉新生:“‘恕’是一种优雅的谦卑,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的善良,一种懂得退让、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值得一辈子坚守的信条。”

  杜卫还勉励大学生:“要成就大事业,就要在个人的眼前利益之外寻求全人类长远的福祉;要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就要在功名利禄之外寻求人文精神的成长。”

  虽然演讲时间不长,但新生们还是感触颇深,教育学院的小熊说,“校长的讲话如当头棒喝,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让我们一进大学就警醒自己,求学期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讲话原文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和家长们:

  大家好!

  首先,请接受我对2015级全体新同学的热情祝贺和真诚欢迎,欢迎各位来到被誉为“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杭州师范大学!

  在许多年前,在座的各位或许已经有了上大学的梦想。可是,为什么要上大学呢?等到大学毕业时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新同学们,你们想过这样的问题吗?如果没有想过,还是应该时常思考的;如果想过,那可能还要继续探究下去的。

  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家或许会说,那简单,为了找工作啊,为了自食其力啊,为了增长知识、才干啊,为了建设伟大祖国啊,等等。这些都没错。但是,上大学,归根到底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

  如今社会上有股不良风气,就是浮躁,急功近利。大学也受到影响,不能幸免。学生学什么首先会想有没有用,做什么首先会想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是啊,如果自己百无一用,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大家来到大学,就是想着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不过,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值得我们追求的价值呢?或者说,是不是我们掌握了有用的知识和本领就能够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了呢?我的回答是,这还不够!就像学开车,仅仅掌握了开车的全部技能是否就一定能成为好司机呢?未必!这个“好”字,不仅是知识,也不仅是技能,它更是一种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教养,技术再好的司机也可能是公共交通秩序的捣蛋鬼,甚至是“马路杀手”。大家都看得到,中国城市马路上的摄像头、警察和协警是全球最多的,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以及这些背后的惩罚,那么,我国城市的交通就会瘫痪!为什么?原因可能很多,但归根结蒂,还是一句话,我们国民的人文素养还不够高。这些年,在牛奶里掺放三聚氰胺,毒害了不少婴幼儿;还有给猪吃瘦肉精,在粮食生产中滥用转基因技术等等,这些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都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在作恶。我真希望杭州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对这种无良的行为说:“不”!

  亲爱的新同学们,你是来上大学的,等到几年之后你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你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你应该和普通人不一样,这不仅是你懂得一些高深的知识,有一些常人没有的技能,更重要的,你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所以,当你跨进大学校门,你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同的,你是大学生,你要成为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你是未来祖国的栋梁和民族精英!

  因此,我要恭喜你们选择了杭州师范大学。我们学校创办不久,就制定了“勤慎诚恕”的校训,这四个字,讲的都是人文素养,这意味着,杭州师范大学将成为你们精神成长、成熟的沃土。办学早期,李叔同、夏丏尊、马叙伦、鲁迅等大师名家曾在此执教,特别是以李叔同、姜丹书为代表的早期艺术教师,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开创“学堂乐歌”,首开“人体写生”课,学校成为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的发祥地之一。百余年来,学校虽然几度易名、几经搬迁,但是始终继承师范教育和艺术教育传统,不断浓厚人文艺术底蕴,日益彰显“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传统办学特色。希望大家在校期间,除了认真学习知识、苦练本领之外,在“人文学堂、艺术校园”里吸取精神营养,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学习、工作要“勤”。这个“勤”意味着心怀抱负、不厌不倦。大多数人的天赋相差无几,能否成为优秀人才,关键还是靠后天的努力。努力学习的动力在哪里?是当官发财吗?不是。是不甘平庸,立志成为国家栋梁和精英的抱负。只有怀有高尚志向的人,才会有不竭的精神动力,不厌不倦地学习、探索,使自己成为强者。而懒惰甚至放弃,那是一个人选择做弱者的开始。

  其次,言行要“慎”。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优秀人才。青年人不会不犯错,但是,年轻不是任性的理由。每当遇见学生因为考试作弊受到处分,甚至毕业时不能取得学位,我真的十分痛心。践行校训中这个“慎”字,不仅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做到,更难得的是在私下里,在可能不被别人发现的场合做到“慎独”。

  第三是内心要“诚”。这个“诚”字,讲的是真实、无妄,它来自心地的纯洁。俗话说“兵不厌诈”,作为一种战术还是可取的,作为做人行事的习惯那就是投机取巧。让自己的心灵纯洁,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去除自私自利的念头,抵制各种欲望的诱惑。这种修炼的最佳途径就是走进高雅艺术的殿堂。蔡元培有句名言“以美育代宗教”,就是针对着国人私欲过重而提出的,值得大家重视。

  第四是最后,待人要“恕”。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讲这个“恕”字。“恕”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而是一种优雅的谦卑,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的善良,一种懂得退让、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值得一辈子坚守的信条。如果对人要求很严格,自己却很任性,那就可能没有朋友,一事无成。

  同学们,要成就大事业,就要在个人的眼前利益之外寻求全人类长远的福祉;要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就要在功名利禄之外寻求人文精神的成长。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思想政治学习专栏

2015下半年思想政治学习资料第五期

沈嫣 · 2015-09-15

 本期导读:

杜卫校长开学典礼阐释校训“勤慎诚恕”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陈鑫)9月开学季,一群“97后”的“小鲜肉”蹦蹦跳跳迈进了大学的校园。然而,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毕业时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位大学新生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9月8日晚,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在开学典礼上给出了答案:“上大学,归根到底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

  在杜卫看来,仅仅掌握“有用的知识和本领”,还不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他希望同学们经过四到五年高等教育的熏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他要求杭师大的学子将来“成为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要明确“你是未来祖国的栋梁和民族精英”。为此,他希望师大学子在“人文学堂、艺术校园”里吸取精神营养,把“勤慎诚恕”的校训传承下去。

  学习、工作要“勤”

  “‘勤’意味着心怀抱负、不厌不倦。”杜卫认为,努力学习的动力是“不甘平庸,立志成为国家栋梁和精英的抱负”。“只有怀有高尚志向的人,才会有不竭的精神动力。要“不厌不倦地学习、探索,使自己成为强者。”

  言行要“慎”

  “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优秀人才。”杜卫强调,“践行校训中这个‘慎’字,不仅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做到,更难得的是在私下里,在可能不被别人发现的场合做到‘慎独’。”

  内心要“诚”

  诚,讲的是真实、无妄,它来自心地的纯洁。杜卫要求大家重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希望同学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去除自私自利的念头,抵制各种欲望的诱惑,从而保持心灵的纯洁。

  待人要“恕”

  恕就是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杜卫告诉新生:“‘恕’是一种优雅的谦卑,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的善良,一种懂得退让、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值得一辈子坚守的信条。”

  杜卫还勉励大学生:“要成就大事业,就要在个人的眼前利益之外寻求全人类长远的福祉;要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就要在功名利禄之外寻求人文精神的成长。”

  虽然演讲时间不长,但新生们还是感触颇深,教育学院的小熊说,“校长的讲话如当头棒喝,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让我们一进大学就警醒自己,求学期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讲话原文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和家长们:

  大家好!

  首先,请接受我对2015级全体新同学的热情祝贺和真诚欢迎,欢迎各位来到被誉为“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杭州师范大学!

  在许多年前,在座的各位或许已经有了上大学的梦想。可是,为什么要上大学呢?等到大学毕业时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新同学们,你们想过这样的问题吗?如果没有想过,还是应该时常思考的;如果想过,那可能还要继续探究下去的。

  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家或许会说,那简单,为了找工作啊,为了自食其力啊,为了增长知识、才干啊,为了建设伟大祖国啊,等等。这些都没错。但是,上大学,归根到底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

  如今社会上有股不良风气,就是浮躁,急功近利。大学也受到影响,不能幸免。学生学什么首先会想有没有用,做什么首先会想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是啊,如果自己百无一用,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大家来到大学,就是想着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不过,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值得我们追求的价值呢?或者说,是不是我们掌握了有用的知识和本领就能够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了呢?我的回答是,这还不够!就像学开车,仅仅掌握了开车的全部技能是否就一定能成为好司机呢?未必!这个“好”字,不仅是知识,也不仅是技能,它更是一种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教养,技术再好的司机也可能是公共交通秩序的捣蛋鬼,甚至是“马路杀手”。大家都看得到,中国城市马路上的摄像头、警察和协警是全球最多的,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以及这些背后的惩罚,那么,我国城市的交通就会瘫痪!为什么?原因可能很多,但归根结蒂,还是一句话,我们国民的人文素养还不够高。这些年,在牛奶里掺放三聚氰胺,毒害了不少婴幼儿;还有给猪吃瘦肉精,在粮食生产中滥用转基因技术等等,这些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都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在作恶。我真希望杭州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对这种无良的行为说:“不”!

  亲爱的新同学们,你是来上大学的,等到几年之后你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你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你应该和普通人不一样,这不仅是你懂得一些高深的知识,有一些常人没有的技能,更重要的,你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所以,当你跨进大学校门,你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同的,你是大学生,你要成为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你是未来祖国的栋梁和民族精英!

  因此,我要恭喜你们选择了杭州师范大学。我们学校创办不久,就制定了“勤慎诚恕”的校训,这四个字,讲的都是人文素养,这意味着,杭州师范大学将成为你们精神成长、成熟的沃土。办学早期,李叔同、夏丏尊、马叙伦、鲁迅等大师名家曾在此执教,特别是以李叔同、姜丹书为代表的早期艺术教师,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开创“学堂乐歌”,首开“人体写生”课,学校成为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的发祥地之一。百余年来,学校虽然几度易名、几经搬迁,但是始终继承师范教育和艺术教育传统,不断浓厚人文艺术底蕴,日益彰显“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传统办学特色。希望大家在校期间,除了认真学习知识、苦练本领之外,在“人文学堂、艺术校园”里吸取精神营养,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学习、工作要“勤”。这个“勤”意味着心怀抱负、不厌不倦。大多数人的天赋相差无几,能否成为优秀人才,关键还是靠后天的努力。努力学习的动力在哪里?是当官发财吗?不是。是不甘平庸,立志成为国家栋梁和精英的抱负。只有怀有高尚志向的人,才会有不竭的精神动力,不厌不倦地学习、探索,使自己成为强者。而懒惰甚至放弃,那是一个人选择做弱者的开始。

  其次,言行要“慎”。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优秀人才。青年人不会不犯错,但是,年轻不是任性的理由。每当遇见学生因为考试作弊受到处分,甚至毕业时不能取得学位,我真的十分痛心。践行校训中这个“慎”字,不仅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做到,更难得的是在私下里,在可能不被别人发现的场合做到“慎独”。

  第三是内心要“诚”。这个“诚”字,讲的是真实、无妄,它来自心地的纯洁。俗话说“兵不厌诈”,作为一种战术还是可取的,作为做人行事的习惯那就是投机取巧。让自己的心灵纯洁,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去除自私自利的念头,抵制各种欲望的诱惑。这种修炼的最佳途径就是走进高雅艺术的殿堂。蔡元培有句名言“以美育代宗教”,就是针对着国人私欲过重而提出的,值得大家重视。

  第四是最后,待人要“恕”。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讲这个“恕”字。“恕”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而是一种优雅的谦卑,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的善良,一种懂得退让、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值得一辈子坚守的信条。如果对人要求很严格,自己却很任性,那就可能没有朋友,一事无成。

  同学们,要成就大事业,就要在个人的眼前利益之外寻求全人类长远的福祉;要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就要在功名利禄之外寻求人文精神的成长。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