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我院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加勒比文学史研究”开题论证会

  • “英美文学书库”捐赠暨“外国文学与共同体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新书发布会

当前位置:首页   信息公开   党风廉政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陈光乐
发布日期:2018-09-13 09:39:27  发布者:陈光乐

 受学院领导委托写一点关于我的家风家教故事,说来着实汗颜。可能中国人都有某种普遍的推论情结,如果你的孩子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学校或取得了一点成绩,大家就认为你一定有“故事”,也一定有某种独到的教育理念。这是多数人都喜欢运用由果及因的“逆向推理法”。由于你在某一方面符合多数人认知视野中的成功,那你一定是有所谓的“秘笈”,他们进而推导出你一定有非凡的治家本领。难怪我孩子在高考前就敬告我,他考取的学校好坏将决定我将来是否有机会在别人面前“高谈阔论”。为了我这个比较喜欢胡言乱语的人,他倒是着实“关照”了我一把。有时候忙起来,我倒比较欣赏我的一位年轻同事把考上所谓“中国顶尖大学”的孩子归为“天才”系列,的确是个比较省心的话,至少对那些非常谦虚的同胞们可以少费口舌来努力解释如何树立良好的家教家风,也可以避免为那些善于总结的“培训专家”提供“传经送宝”的材料。现实当中也确有如此,“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然我也相信我们那位年轻的同事未必有“宿命论”的思想,他对孩子的家教和家风的建设可能比别人更卖力,他的“天才”观也许是拿自己的孩子(虽然努力)与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后发出的一种感慨!其实我们只要做事情那就难免有成功与失败,我们所作的努力仅仅是增加成功性,减少失败性的可能,当然还有一种自我认可的“平淡”。

     每个人都很难预测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视野和格局能引领你的未来。历史上有非常有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无不体现了“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格局。我很喜欢曾文公家训里的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还有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无不体现出他们作为历史伟人的大视野。其实寒门也能出贵子,出才子。虽然这些家长可能缺失某些知识,但他们并不缺少家庭中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也就是他们的家风家教理念。

  作为农村穷困的家庭教育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大格局’,而不是随大流的思想。我母亲是小时候从临县跟随祖辈逃荒到父亲所在村的,小时候没上过什么学。记得我念初中的时候,由于村里有些家长不重视教育,小伙伴们纷纷逃学,后来没人和我一起上学了。一个人每天上学要往返十多里的山路,放弃读书的念头经常在我脑海里萦绕。某天早上,我终于找个早饭太迟,上学已迟到了的“漂亮借口”坚决不去上学,将自己关进房间,任母亲如何叫喊就是不开门。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个弱不禁风,从不与人争论,只会默默做事的家庭主妇。但是那次她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竟然大发脾气,用斧头将房门给砍碎了,我着实被吓着,一溜烟没命地跑到学校上课了。课间的时候班主任笑着递给我熟悉的洋瓷缸,叫我吃早饭,说母亲来过,关照了几句话就回家了。当我看到了我最喜爱吃的上等菜--韭菜炒鸡蛋时,我似乎又明白了一点什么……,十多年等我成家后,她也没有将房门给补上,想必让它时刻提醒我曾经的过去。


    现在想来母亲的朴素家风就是告诉我,要读书才能明事理,不读书就是触碰了她的基本底线。尽管从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方法论的角度评判,母亲的做法可能有点违背教育规律,但她的确在关键时刻帮我把握了未来,守住了底线。多少年来我都非常感念母亲的教养之恩,尤其是每次过年回家看到那些因早早辍学,不惑之年依旧在工地奔波的儿时同们。虽然母亲已去世多年,每每想起这些总让我肃然起敬,感慨母亲虽没有什么知识,但确是一个拥有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教育家。

 多少年后,等我有了孩子,我也把教育看成了家庭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奥巴马在惠灵顿中学的开学典礼上讲话说的是为什么要上学,主要强调的是担当、责任,他告诉学生要想掌握自己的未来就一定要读书。当然我现在要比母亲有知识的多,对文化的理解更深刻。过去他们这一代人讲的是读不读书是将来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区别,而我们一再跟孩子强调,读好书是为了更好的责任、担当和奉献。我也很喜欢把孩子奶奶教育我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分析奶奶的理想信念与原则规矩。讲到大格局、大视野那一定要培育孩子的阅读能力,一个不爱阅读的人很难有什么思考的能力,将来做事的时候难免不成为随波逐流的一辈。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事还得从小处着手。尽管对于不同的家庭来说,可能有千差万别,但仔细分析良好的家教家风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共性。父母的勤俭持家,注重孝道的优秀品质肯定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记得当年我母亲由于老年痴呆而走失的时候,我在千里之外焦急地打电话给很多亲朋好友,请求他们帮助而整整的一天没想到吃喝。当时孩子那种惊恐和无奈的眼神足以告诉我他是非常明白爷爷奶奶在我心中的地位,因为谁又愿意成为“孤儿”?相信他定然明白,多少年以后如果我有同样的情形,他也绝不会袖手旁观。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至于我的家庭,那是有基本分工的,孩子妈主要树立努力读书学习的榜样,做一个照耀前程的灯塔;我主要是充当规矩的“守护神”,当然还得有一手足以能满足孩子胃口的独门厨房绝技。我们注重养成教育,培育良好习惯,培养规矩和底线意识,当然其他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物理学中的重力加速度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孩子的成长是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会成加速度成长,两者的唯一区别只是方向的问题。家庭关系的和谐始终是家庭中的最坚定的基石。守规矩也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被写在钱氏家族家庭篇的头条,就是个很好的范例。对于良好家风的培育我特别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名言,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我的感悟是一个美好的家庭必须拥有一种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也要保有美德和宽容之心。

                                                                                                                               2018年8月于仓前园





党风廉政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陈光乐

郑航航 · 2018-09-13

 受学院领导委托写一点关于我的家风家教故事,说来着实汗颜。可能中国人都有某种普遍的推论情结,如果你的孩子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学校或取得了一点成绩,大家就认为你一定有“故事”,也一定有某种独到的教育理念。这是多数人都喜欢运用由果及因的“逆向推理法”。由于你在某一方面符合多数人认知视野中的成功,那你一定是有所谓的“秘笈”,他们进而推导出你一定有非凡的治家本领。难怪我孩子在高考前就敬告我,他考取的学校好坏将决定我将来是否有机会在别人面前“高谈阔论”。为了我这个比较喜欢胡言乱语的人,他倒是着实“关照”了我一把。有时候忙起来,我倒比较欣赏我的一位年轻同事把考上所谓“中国顶尖大学”的孩子归为“天才”系列,的确是个比较省心的话,至少对那些非常谦虚的同胞们可以少费口舌来努力解释如何树立良好的家教家风,也可以避免为那些善于总结的“培训专家”提供“传经送宝”的材料。现实当中也确有如此,“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然我也相信我们那位年轻的同事未必有“宿命论”的思想,他对孩子的家教和家风的建设可能比别人更卖力,他的“天才”观也许是拿自己的孩子(虽然努力)与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后发出的一种感慨!其实我们只要做事情那就难免有成功与失败,我们所作的努力仅仅是增加成功性,减少失败性的可能,当然还有一种自我认可的“平淡”。

     每个人都很难预测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视野和格局能引领你的未来。历史上有非常有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无不体现了“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格局。我很喜欢曾文公家训里的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还有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无不体现出他们作为历史伟人的大视野。其实寒门也能出贵子,出才子。虽然这些家长可能缺失某些知识,但他们并不缺少家庭中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也就是他们的家风家教理念。

  作为农村穷困的家庭教育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大格局’,而不是随大流的思想。我母亲是小时候从临县跟随祖辈逃荒到父亲所在村的,小时候没上过什么学。记得我念初中的时候,由于村里有些家长不重视教育,小伙伴们纷纷逃学,后来没人和我一起上学了。一个人每天上学要往返十多里的山路,放弃读书的念头经常在我脑海里萦绕。某天早上,我终于找个早饭太迟,上学已迟到了的“漂亮借口”坚决不去上学,将自己关进房间,任母亲如何叫喊就是不开门。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个弱不禁风,从不与人争论,只会默默做事的家庭主妇。但是那次她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竟然大发脾气,用斧头将房门给砍碎了,我着实被吓着,一溜烟没命地跑到学校上课了。课间的时候班主任笑着递给我熟悉的洋瓷缸,叫我吃早饭,说母亲来过,关照了几句话就回家了。当我看到了我最喜爱吃的上等菜--韭菜炒鸡蛋时,我似乎又明白了一点什么……,十多年等我成家后,她也没有将房门给补上,想必让它时刻提醒我曾经的过去。


    现在想来母亲的朴素家风就是告诉我,要读书才能明事理,不读书就是触碰了她的基本底线。尽管从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方法论的角度评判,母亲的做法可能有点违背教育规律,但她的确在关键时刻帮我把握了未来,守住了底线。多少年来我都非常感念母亲的教养之恩,尤其是每次过年回家看到那些因早早辍学,不惑之年依旧在工地奔波的儿时同们。虽然母亲已去世多年,每每想起这些总让我肃然起敬,感慨母亲虽没有什么知识,但确是一个拥有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教育家。

 多少年后,等我有了孩子,我也把教育看成了家庭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奥巴马在惠灵顿中学的开学典礼上讲话说的是为什么要上学,主要强调的是担当、责任,他告诉学生要想掌握自己的未来就一定要读书。当然我现在要比母亲有知识的多,对文化的理解更深刻。过去他们这一代人讲的是读不读书是将来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区别,而我们一再跟孩子强调,读好书是为了更好的责任、担当和奉献。我也很喜欢把孩子奶奶教育我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分析奶奶的理想信念与原则规矩。讲到大格局、大视野那一定要培育孩子的阅读能力,一个不爱阅读的人很难有什么思考的能力,将来做事的时候难免不成为随波逐流的一辈。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事还得从小处着手。尽管对于不同的家庭来说,可能有千差万别,但仔细分析良好的家教家风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共性。父母的勤俭持家,注重孝道的优秀品质肯定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记得当年我母亲由于老年痴呆而走失的时候,我在千里之外焦急地打电话给很多亲朋好友,请求他们帮助而整整的一天没想到吃喝。当时孩子那种惊恐和无奈的眼神足以告诉我他是非常明白爷爷奶奶在我心中的地位,因为谁又愿意成为“孤儿”?相信他定然明白,多少年以后如果我有同样的情形,他也绝不会袖手旁观。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至于我的家庭,那是有基本分工的,孩子妈主要树立努力读书学习的榜样,做一个照耀前程的灯塔;我主要是充当规矩的“守护神”,当然还得有一手足以能满足孩子胃口的独门厨房绝技。我们注重养成教育,培育良好习惯,培养规矩和底线意识,当然其他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物理学中的重力加速度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孩子的成长是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会成加速度成长,两者的唯一区别只是方向的问题。家庭关系的和谐始终是家庭中的最坚定的基石。守规矩也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被写在钱氏家族家庭篇的头条,就是个很好的范例。对于良好家风的培育我特别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名言,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我的感悟是一个美好的家庭必须拥有一种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也要保有美德和宽容之心。

                                                                                                                               2018年8月于仓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