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语学院学术沙龙第四讲:社会文化视阙下的在
- 外国语学院学术沙龙第三讲:苏轼绘画理论海外译
- 我院朝鲜-韩国学研究所举办学术沙龙活动
- 法律翻译与法律文化 ——我校卓越人才林巍教授
- 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余红兵副教授应邀来我院
- 四川外国语大学张旭春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日语系专题讲座圆满举行
- 南方科技大学王晓葵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上海交通大学常辉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华中师范大学李俄宪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我院马云基金讲座教授韩国籍专家金英敏回校讲学
- 尤利西斯——智慧的献身者?
- 威廉·贝克(William Baker)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座
- (正式邀请函)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分会第
- 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William Baker应邀来我院讲
- 北伊利诺伊大学William Baker教授应邀来我院讲
- 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知名翻译专家黄友义教授赴我校作专题讲座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胡志德(Theodore
10月21日下午,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胡志德教授(Theodore Huters )莅临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文学概念的20世纪转变”为题,给外语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极具科研实力和学术启发的讲座。
讲座伊始,胡志德教授向大家讲述了甲午战争以后,“文学”一词在汉语语境中的使用发生了改变,与辞章、义理的关系变得疏远,范围逐渐缩小至与美学价值相关的文艺创作才称之为“文学”。“五四”以前,中国晚清的学者已经讨论过“文学”与当下的意义,如桐城派的姚莹、梅曾亮、方东树、龚自珍和魏源等学者。胡教授以他们的文本为依据,从文学阐释学的角度,如诗文与考证的关系、文学与德性的关系等,向我们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概念的演变过程。胡教授的翻译功力深厚,尤其是翻译桐城派的古文,真正做到了文理疏通、文体风格一致的程度。不仅如此,胡志德教授全程用流利的中文跟我们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对中国汉学研究之透彻,尤其是对文言文文献的熟悉程度,另在场的师生佩服不已。
在互动环节,我院师生就“尊古崇古现象是否限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进步”、文本中出现的“乐乎心”的含义等话题,与胡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活动末尾,殷企平教授称赞胡志德教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并号召在座的师生学习胡志德教授的科研精神,做中国文化的传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