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语学院学术沙龙第四讲:社会文化视阙下的在
- 外国语学院学术沙龙第三讲:苏轼绘画理论海外译
- 我院朝鲜-韩国学研究所举办学术沙龙活动
- 法律翻译与法律文化 ——我校卓越人才林巍教授
- 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余红兵副教授应邀来我院
- 四川外国语大学张旭春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日语系专题讲座圆满举行
- 南方科技大学王晓葵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上海交通大学常辉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华中师范大学李俄宪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我院马云基金讲座教授韩国籍专家金英敏回校讲学
- 尤利西斯——智慧的献身者?
- 威廉·贝克(William Baker)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座
- (正式邀请函)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分会第
- 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William Baker应邀来我院讲
- 北伊利诺伊大学William Baker教授应邀来我院讲
- 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知名翻译专家黄友义教授赴我校作专题讲座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胡志德(Theodore
2019年12月2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主任王晓葵教授应邀在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501会议室作了题为“记忆建构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灾害与战争为例” 的讲座。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邓天中教授、学院部分教师与研究生、其他学院教师以及来自浙江工业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同学参加研讨。讲座由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教师马庆凯博士主持。
本次讲座围绕 “文化记忆研究” 展开。王教授首先介绍了“文化记忆”这一概念,梳理了在记忆理论形成过程中几位重要学者的贡献,例如扬·阿斯曼对交际记忆和文化记忆的划分。王教授强调了交际记忆与文化记忆的区别,并提出了一个记忆研究中的重要观点:“比起记忆内容,文化记忆研究更凸显关于记忆方式的研究,即记忆是为了谁、怎样被建构的。”然后王教授介绍了记忆研究兴起的学术背景,包括二战后民族国家兴起、后殖民主义化与大量移民出现后多元文化建构的时代背景以及记忆体验者的逐渐凋零等社会背景。
随后王教授通过一系列中日两国关于战争记忆和灾害记忆的案例生动地阐述了记忆建构的四种方式:圣化、选择、复旧、抹消。比如日本战后不同人群对侵华战争的记忆构建方式(通过谢罪碑、慰灵碑等不同的纪念符号)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在河北省唐山市,政治因素、商业资本、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不同的主体围绕着对唐山大地震的记忆呈现了复杂的力学关系。最后,王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再次强调记忆不单纯是对过去事件的回忆,而是记忆主体针对自身所处状况唤起特定的过去事件并赋予意义的主体性行为。
在问答环节,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就记忆与未来的关系、日本电影呈现的战争记忆、不同学科对待传统的态度等话题与王教授展开了交流和互动。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进行了2个小时。本次讲座无论是从会场氛围上还是听众的收获感上都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