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我院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加勒比文学史研究”开题论证会

  • “英美文学书库”捐赠暨“外国文学与共同体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新书发布会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1
耿幼壮教授主讲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系列讲座 ——庞德的中国诗歌和儒家经典翻译,及所引出的一些理论问题
发布日期:2021-06-22 15:45:14  发布者:戴慧

    2021年6月15日星期二上午,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耿幼壮教授为外院师生作关于“庞德的中国诗歌和儒家经典翻译,及所引出的一些理论问题”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欧荣院长主持,郭景华教授评述。

    美国诗人庞德对于中国典籍翻译所做的贡献堪称独特,值得探讨。他对儒家思想的介绍和运用与其中国诗歌翻译不无关联,并引发出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讲座伊始,耿幼壮教授先是介绍了庞德与中国的邂逅,其中尤以费诺罗萨的影响最大。费诺罗萨去世后,其夫人邀请庞德翻译费诺罗萨的手稿,后于1919年在杂志上出稿。可以说,庞德的理论基础就来自于费诺罗萨的《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书写文字》。庞德翻译的《神州集》最初于1915年出版。《神州集》是以李白作品为主,源自已故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的笔记及森槐南教授和有贺长雄教授的注疏。所以庞德只是个译者,而2018年的版本却直接讲庞德作为作者,于是这里就涉及到了译(作)者问题。对于“翻译还是创作”问题,耿幼壮教授以庞德翻译李白的长干行为例与在座师生进行探讨。庞德对李白这首诗的翻译一直备受争议,多数人都觉得是庞德的误译,这涉及到中国语言声音问题,诗歌是需要听的。耿幼壮教授认为庞德将“两小无猜”中的“两小”翻译为“two small people”是化腐朽为神奇,看似直译,实则深有意味。耿幼壮教授对比了庞德和翟里斯对刘彻《落叶哀蝉曲》的翻译,认为庞德翻译更好,胜在最后一句。庞德翻译的《诗章》中有七章涉及中国,在这些章节中,中国历史和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连同一些写下的汉字,被反复提及和呈现。从《诗章》53开始,中国文字多次被插入文中,这表明“表意文字方法”开始被庞德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

    而后耿幼壮教授讲到了庞德对儒家经典等中国哲学著作的翻译。庞德翻译中国儒家经典有两个参考书目,一是英中词典,另一个就是理雅各的《中国经典》,庞德对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几乎大部分参考了理雅各的翻译。耿幼壮教授就此举了“新日日新”等例子进行说明。费诺罗萨知道中国诗歌的声音、语音等要点,而庞德早期不知道,后来方志彤先生不断给庞德讲中国诗歌的韵律、声音等问题,庞德终于意识到了。庞德最后一部译著《诗经》出版时他跟哈佛大学出版社提了个要求,要求加注音符号,就是希望读者能读出其中的声音韵律来,可惜后来出版社没有加。由中国诗歌声音问题延伸开去,耿幼壮教授提到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字的评价,如黑格尔,他对中国文字的评价就很低。后来耿幼壮教授又举了徐冰的“天书”、“地书”等例子,并认可他的这种创作,他认为徐冰是赋予字母以一定意义,意义是在延异中生成的。讲座的最后,耿幼壮教授以“寻找天堂”作为总结,认为庞德一直在寻找理想的人格、理想的诗歌形态,而孔子是他理想的人格。

    本场结束,在场师生意犹未尽,继续就本场讲座所得的灵感与产生的疑惑向耿教授请教,耿教授一一进行耐心地解答,现场气氛融洽。


学术动态1

耿幼壮教授主讲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系列讲座 ——庞德的中国诗歌和儒家经典翻译,及所引出的一些理论问题

郑航航 · 2021-06-22

    2021年6月15日星期二上午,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耿幼壮教授为外院师生作关于“庞德的中国诗歌和儒家经典翻译,及所引出的一些理论问题”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欧荣院长主持,郭景华教授评述。

    美国诗人庞德对于中国典籍翻译所做的贡献堪称独特,值得探讨。他对儒家思想的介绍和运用与其中国诗歌翻译不无关联,并引发出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讲座伊始,耿幼壮教授先是介绍了庞德与中国的邂逅,其中尤以费诺罗萨的影响最大。费诺罗萨去世后,其夫人邀请庞德翻译费诺罗萨的手稿,后于1919年在杂志上出稿。可以说,庞德的理论基础就来自于费诺罗萨的《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书写文字》。庞德翻译的《神州集》最初于1915年出版。《神州集》是以李白作品为主,源自已故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的笔记及森槐南教授和有贺长雄教授的注疏。所以庞德只是个译者,而2018年的版本却直接讲庞德作为作者,于是这里就涉及到了译(作)者问题。对于“翻译还是创作”问题,耿幼壮教授以庞德翻译李白的长干行为例与在座师生进行探讨。庞德对李白这首诗的翻译一直备受争议,多数人都觉得是庞德的误译,这涉及到中国语言声音问题,诗歌是需要听的。耿幼壮教授认为庞德将“两小无猜”中的“两小”翻译为“two small people”是化腐朽为神奇,看似直译,实则深有意味。耿幼壮教授对比了庞德和翟里斯对刘彻《落叶哀蝉曲》的翻译,认为庞德翻译更好,胜在最后一句。庞德翻译的《诗章》中有七章涉及中国,在这些章节中,中国历史和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连同一些写下的汉字,被反复提及和呈现。从《诗章》53开始,中国文字多次被插入文中,这表明“表意文字方法”开始被庞德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

    而后耿幼壮教授讲到了庞德对儒家经典等中国哲学著作的翻译。庞德翻译中国儒家经典有两个参考书目,一是英中词典,另一个就是理雅各的《中国经典》,庞德对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几乎大部分参考了理雅各的翻译。耿幼壮教授就此举了“新日日新”等例子进行说明。费诺罗萨知道中国诗歌的声音、语音等要点,而庞德早期不知道,后来方志彤先生不断给庞德讲中国诗歌的韵律、声音等问题,庞德终于意识到了。庞德最后一部译著《诗经》出版时他跟哈佛大学出版社提了个要求,要求加注音符号,就是希望读者能读出其中的声音韵律来,可惜后来出版社没有加。由中国诗歌声音问题延伸开去,耿幼壮教授提到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字的评价,如黑格尔,他对中国文字的评价就很低。后来耿幼壮教授又举了徐冰的“天书”、“地书”等例子,并认可他的这种创作,他认为徐冰是赋予字母以一定意义,意义是在延异中生成的。讲座的最后,耿幼壮教授以“寻找天堂”作为总结,认为庞德一直在寻找理想的人格、理想的诗歌形态,而孔子是他理想的人格。

    本场结束,在场师生意犹未尽,继续就本场讲座所得的灵感与产生的疑惑向耿教授请教,耿教授一一进行耐心地解答,现场气氛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