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d-watching:追踪英语新词汇——复旦大学外文
-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宁教授应邀讲学
- 敦雅书社——经典阅读系列之二:《呼啸山庄》自
- 陈海容博士主讲“新物质主义的兴起”
- 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大海研究员应邀来我院讲学
-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高奋教授应邀到我院讲学
- 复旦大学杜晓帆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耿幼壮教授主讲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讲
- 敦雅书社第五讲——陆建德教授谈“英国功利主义
-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生教授应邀讲学
- 杨大然教授做客语言学研究所学术沙龙
- 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伟昉教授应邀讲学
- 敦雅书社——经典阅读系列之一:阅读《傲慢与偏
- 周敏教授主讲英美文学研究所学术沙龙
-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所 参加学院
- 金英敏教授作客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研究所“学
- 翻译研究所学术论坛
- 人文学者的事业、认知与逻辑思维——延边大学金
- “英美文学研究所”举行师生学术论坛
-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举行师生学术论坛
2020年11月27日下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宁教授应邀以线上的方式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当代英国诗歌的自然书写”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陈茂林教授主持,学院诸多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何宁教授简要梳理了英国诗歌中重要的自然书写传统。随着英国诗歌进入21世纪,诗歌中的自然书写呈现出对传统的丰富和对当下的观照。何宁教授着重以基莲·克拉克、凯瑟琳·杰米、约翰·伯恩赛德、艾丽斯·奥斯瓦尔德这四位作家为例,结合他们的诗歌,从以下三方面梳理了他们对自然书写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第一,融入民族文化的思考。21世纪的英国诗歌在继承英国诗歌自然书写传统的同时,面对生态挑战和人类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诗人们在创作中融入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进一步拓展植物在诗歌创作中的领域。作为威尔士的民族诗人,基莲·克拉克在她的代表作诗集《偏远乡村的来信》中对植物主题的诗歌予以全面的探索:《白玫瑰》、《李子》 和《卡迪夫榆树》等诗作都以植物为题材,但却体现出不同的主题和风格,在继承英国植物诗歌对自然、人生思考的传统之外,也加入个人对于民族性的思考,从而丰富了英国诗歌中自然书写的传统。第二,突破人类中心的视角。以伯恩赛德为代表的诗人,不再将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作为人类社会现象的隐喻和转喻的创作基础,放弃了传统书写中对自然世界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平等、平和的笔触来刻画自然中的动物生活。在组诗《五种动物》“Five Animals”里,伯恩赛德通过描写自己与北极狐、石鹨、绒鸭、牧羊犬和郊狼这五种动物的偶遇,来思考人类与自然万物的联系。在诗歌中,动物意象不仅不再是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折射,而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促使诗人反思人类存在的本身,成为独立于人类、与人类社会平行的一种存在。第三,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体。奥斯瓦尔德在诗歌创作中放弃人类视角,从自然的角度来观看和书写,从而改变了传统中将自然作为人类社会现象的隐喻和转喻这一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局限。在《海鸟颂歌》中,作者以海鸟为主人公,通过第一人称的抒写,展现出一个与人类社会平等的动物世界。诗歌中的海鸟向上苍求祈,表现出其在自然和历史中比起人类毫不逊色的地位。凯瑟琳·杰米反思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诗歌《桤木》中,诗人将桤木作为予以生命指引的向导。与《祈愿树》中祈求人世尊荣不同,这里的叙述者关注的是如何在自然世界中生存。
在当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当代英国诗人的自然书写,深化和发展了对自然的认识,并以此为契机,重新认识了当代生态巨变的境况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构建人类与自然共同体的理念。
讲座最后,师生进行积极交流与互动。对于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何宁教授一一耐心解答。此次讲座学术氛围浓厚,现场气氛热烈融洽,大家均反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