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写摄影,或关于摄影理论的断想——围绕罗兰·
- 《傲慢与偏见》两百年的回顾
- 人工智能时代下翻译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非洲历史文化再认识
- 三力主义和文学研究的基础——以《黑暗的心》为
- The Journey to “It Can’t Happen Here”: A
- 摄影的未来向度——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镜像知识
- 钟表与宫廷:本雅明论悲悼剧情节的阴谋化
-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与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市
-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 通过训民正音序文看韩国语的发展变化
- 从语言定义看翻译意义
- 钱锺书“化境说”研究的余味年华
- 认知语料库语言学
- Controvers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Bilin
- 何谓情动?
- African Languages in the 21st Century: Conte
- 涉外国际礼仪与外语人才成长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安妮.埃尔诺自我民族志写作—
- 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
时间:2024年4年9日15:30
地点:仓前校区恕园19-205
主讲内容:
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亦即以他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体系中,作为上位概念的“ποίησις”(poíēsis:创制;英:poetry)意为语言的艺术,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这个词的“创造性活动”之本义极为重要,却常被中国学界严重忽略。汉语向来把历史文本中的“Poetry”译为“诗”或“诗歌”,时常只能引起误读、误解或不解。同样,源于古希腊“λύρα”(lýra)或“λυρικóς”(lyrikós)的诗歌概念“Lyric”,汉译历来都是“抒情诗”,也常会令人困惑,且不知就里。只因习以为常,至今无人根究。其实,“诗歌”作为独立的文学类型的历史并不久远。18世纪晚期以降,这个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Lyric”不再只是抒情诗了,它也成为诗歌的总称,成为戏剧和叙事文学之外的第三种主要文类。查考文类概念“Lyric/诗歌”的历史演变、观念形态亦即诗歌的独立之路,同时解证几个与之相关的概念,很能揭示汉译术语的错位所造成的认知偏差。
主讲人简介:
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思想概念史专家。主要从事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学、概念史、文学社会学、海外汉学研究。德文专著五部,中文专著七部,英文专著、编著各一部,中文编著五种,译作四部(中译德,德译中),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