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我院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加勒比文学史研究”开题论证会

  • “英美文学书库”捐赠暨“外国文学与共同体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新书发布会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奖项
第二十届省社科一等奖成果简介
发布日期:2020-03-15 11:17:32  发布者:冯亚静

成果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欧荣教授等学者著《“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2018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9年“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该书是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研究”(12JCWW13YB)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研究” 13YJA752014)的最终研究成果。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正是从现代主义文学中受到启发,完成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哲学转向。他发现,与技术和生产相比,日常生活是被哲学家遗忘的角落。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就是穿透“日常性”的遮蔽去发现日常生活的“创造性”,而这也是英美现代派诗人城市书写的出发点和创作意旨。如果说列斐伏尔发现了日常生活的哲学意义,英美现代派诗人则发现了日常生活的美学意义,而美学意义最终服务于生存意义。如果说列斐伏尔关注的是“生活的哲学”,那我们可以说现代派诗人关注的是“生活的艺术”。如果说《日常生活批判》一书问世后,“哲学不再轻视具体的日常生活”,那我们可以说,在现代诗兴起之后,诗歌不再轻视具体的日常生活。如果说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发起对现代日常生活的哲学批判,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英美现代派诗歌自产生之日起便持续发起对现代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如果说哲学家的“日常生活批判”可以达至日常生活的革命,现代派诗人的“日常生活批判”则可以达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艺术化,二者殊途同归。

 本研究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生活方式作为重审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视角,探讨现代城市文化空间中诗歌田园模式向城市模式转变,反映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审美趣味,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城市诗学策略。研究共分四章。第一章探寻英美现代派城市诗学的三大思想来源,即波德莱尔开拓性的现代城市诗学、20世纪之交的英国文化艺术批评传统以及来自东方文化的生活美学。第二章到第四章根据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城市书写的不同策略,从“游荡者”、“出位之思”、“艺格符换”三个方面解读现代主义诗歌文本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是:1虽然现代派诗人们在城市意识以及艺术倾向上会有所抵牾,但他们的艺术运思大多会与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文化空间不断重构交错应和,由此引发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情的诗美意识,而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使得诗人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有更多的交融,城市诗歌呈现出更多跨艺术、跨媒介特征;(2)对现代派诗人来说,浪漫主义的乡村乐园已不可复得,那么只有接受城市化的现实,以“游荡者”的观物姿态,借助文学艺术的力量,通过文学审美唤起内心的视像;运用绘画、雕塑、音乐等非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最普通的,甚至是“丑”的日常生活图景,在城市文明的“恶”中找寻美,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该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贡献主要有:把现代主义视为“反都市主义”的观点在现代主义研究界颇具代表性,如理查德Ÿ莱汉曾言“对高度发展和机制复杂的城市的逃避和拒斥,构成了现代主义(印象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源泉”,伯顿Ÿ派克把19-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中的城市意象简化为 “大街上的孤寂”。但笔者认为,面对纷繁多彩的现代主义城市文学,仅用“异化、孤独、疏离、反抗”等“反都市主义”的传统主题去认证,可能就忽视了现代主义城市文本的丰富性和现代人都市情感的复杂性。本研究试图远离类似阐释惯性,重视挖掘现代派诗歌的文本肌理,以历史化的眼光还原诗歌在它产生的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场中的艺术独立性;现代主义城市诗歌反映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审美趣味,“日常生活审美化”既是现代主义诗人的城市书写策略,也是诗人为现代人提供的生存策略;此外,运用跨文化、跨艺术、跨媒介的批评理论进行城市文学的研究也是一次较具拓荒性的尝试。

 该成果对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关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对“城市化”的回应,从跨艺术、跨媒介、跨文化的视角对英美现代主义城市诗歌的主题、策略和意义进行深入研究,是对已有现代主义诗歌和城市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也有助于我们反思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走向,亦可应用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在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和文艺批评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此外,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城市迅速扩大、人口急剧增加、物质生活迅速提高的时候,更应该关心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而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强调和揭示,对个体观照下城市形象的呈现,有助于我们发掘文学的借鉴意义,思考城市如何能让生活更美好。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河南师范大学的梁晓冬教授为该书撰写书评《探出城市日常生活的“恶之花”》 (载《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第1期)。安徽大学的许庆红教授为该书做了书评《现实之“恶”与艺术之“美”》(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齐鲁大学的谭小翠副教授为该书做了书评《再读现代诗歌重品城市生活 ———评<“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载《山东外语教学》2019年第3期)。该书是浙江省哲社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作为阶段性成果,该书作者已在《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其中2篇被A&HC收录,3篇被CSSCI收录,多篇论文还被学术期刊和博士论文引用。


作者简介:

        欧荣:女,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


科研奖项

第二十届省社科一等奖成果简介

冯亚静 · 2020-03-15

成果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欧荣教授等学者著《“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2018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9年“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该书是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研究”(12JCWW13YB)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研究” 13YJA752014)的最终研究成果。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正是从现代主义文学中受到启发,完成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哲学转向。他发现,与技术和生产相比,日常生活是被哲学家遗忘的角落。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就是穿透“日常性”的遮蔽去发现日常生活的“创造性”,而这也是英美现代派诗人城市书写的出发点和创作意旨。如果说列斐伏尔发现了日常生活的哲学意义,英美现代派诗人则发现了日常生活的美学意义,而美学意义最终服务于生存意义。如果说列斐伏尔关注的是“生活的哲学”,那我们可以说现代派诗人关注的是“生活的艺术”。如果说《日常生活批判》一书问世后,“哲学不再轻视具体的日常生活”,那我们可以说,在现代诗兴起之后,诗歌不再轻视具体的日常生活。如果说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发起对现代日常生活的哲学批判,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英美现代派诗歌自产生之日起便持续发起对现代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如果说哲学家的“日常生活批判”可以达至日常生活的革命,现代派诗人的“日常生活批判”则可以达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艺术化,二者殊途同归。

 本研究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生活方式作为重审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视角,探讨现代城市文化空间中诗歌田园模式向城市模式转变,反映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审美趣味,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城市诗学策略。研究共分四章。第一章探寻英美现代派城市诗学的三大思想来源,即波德莱尔开拓性的现代城市诗学、20世纪之交的英国文化艺术批评传统以及来自东方文化的生活美学。第二章到第四章根据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城市书写的不同策略,从“游荡者”、“出位之思”、“艺格符换”三个方面解读现代主义诗歌文本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是:1虽然现代派诗人们在城市意识以及艺术倾向上会有所抵牾,但他们的艺术运思大多会与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文化空间不断重构交错应和,由此引发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情的诗美意识,而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使得诗人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有更多的交融,城市诗歌呈现出更多跨艺术、跨媒介特征;(2)对现代派诗人来说,浪漫主义的乡村乐园已不可复得,那么只有接受城市化的现实,以“游荡者”的观物姿态,借助文学艺术的力量,通过文学审美唤起内心的视像;运用绘画、雕塑、音乐等非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最普通的,甚至是“丑”的日常生活图景,在城市文明的“恶”中找寻美,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该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贡献主要有:把现代主义视为“反都市主义”的观点在现代主义研究界颇具代表性,如理查德Ÿ莱汉曾言“对高度发展和机制复杂的城市的逃避和拒斥,构成了现代主义(印象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源泉”,伯顿Ÿ派克把19-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中的城市意象简化为 “大街上的孤寂”。但笔者认为,面对纷繁多彩的现代主义城市文学,仅用“异化、孤独、疏离、反抗”等“反都市主义”的传统主题去认证,可能就忽视了现代主义城市文本的丰富性和现代人都市情感的复杂性。本研究试图远离类似阐释惯性,重视挖掘现代派诗歌的文本肌理,以历史化的眼光还原诗歌在它产生的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场中的艺术独立性;现代主义城市诗歌反映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审美趣味,“日常生活审美化”既是现代主义诗人的城市书写策略,也是诗人为现代人提供的生存策略;此外,运用跨文化、跨艺术、跨媒介的批评理论进行城市文学的研究也是一次较具拓荒性的尝试。

 该成果对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关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对“城市化”的回应,从跨艺术、跨媒介、跨文化的视角对英美现代主义城市诗歌的主题、策略和意义进行深入研究,是对已有现代主义诗歌和城市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也有助于我们反思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走向,亦可应用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在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和文艺批评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此外,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城市迅速扩大、人口急剧增加、物质生活迅速提高的时候,更应该关心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而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强调和揭示,对个体观照下城市形象的呈现,有助于我们发掘文学的借鉴意义,思考城市如何能让生活更美好。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河南师范大学的梁晓冬教授为该书撰写书评《探出城市日常生活的“恶之花”》 (载《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第1期)。安徽大学的许庆红教授为该书做了书评《现实之“恶”与艺术之“美”》(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齐鲁大学的谭小翠副教授为该书做了书评《再读现代诗歌重品城市生活 ———评<“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载《山东外语教学》2019年第3期)。该书是浙江省哲社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作为阶段性成果,该书作者已在《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其中2篇被A&HC收录,3篇被CSSCI收录,多篇论文还被学术期刊和博士论文引用。


作者简介:

        欧荣:女,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