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语学院召开2024-2025学年班主任工作会议 暨
- 外国语学院IMPACT学生领导力提升计划迎来新媒体
- 共探人类记忆的历程暨宁波诺丁汉大学PGT项目说
- 外国语学院“院长班会课”开讲啦!
- 在外院,优秀不止一面
- 阳光心态,迎接挑战——心灵的启航,迎接挑战的
- 摆渡人|有港来信——烟火与艺术的生活双重奏
- 是她!在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荣获一等奖
- 摆渡人|揭秘令人心动的campus--爱丁堡大学!
- 喜报|朝鲜语口译专业王蓉蓉同学在全国口译大赛
- 最美研途:选择+努力=无限可能!留学人的上岸手
- 启航外语梦,共绘未来篇!2024级研究生开学仪式
- 奔“星”程,赴荣光!2024级本科生外“新”人见
- HOT HOT HOT!这个夏天,外语人在忙什么?
- 夺金!外院学子在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实现历
- 最美研途:她们,双双上岸!
- 毕业季:你走了,我留下!——外国语学院“笔墨
- 绘蓝图,续华章,这场毕业生座谈会有关梦想与未
- 2024届毕业生们,下一站,星辰大海!
- 赞赞赞!这位Z世代青年,用双语讲好中国故事!
2021年6月11日下午,国际遗产学界著名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未来”教席主持、林奈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Cornelius Holtorf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文化遗产与记忆:从过去到未来”的讲座。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共130余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马庆凯博士主持。
首先,Cornelius Holtorf教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做了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启动于1992年,旨在推动全球高校及研究机构之间在各学科领域协同合作,力求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高校设立了700多个教席,中国高校有20个。
随后,Cornelius Holtorf教授从记忆、文化遗产、过去与未来三个方面详细展开论述。他结合自身的童年经历,指出文化遗产是对过去记忆的承载,而“记忆”包含追寻个体身份的个人记忆和维系社会的集体记忆两个层面。Cornelius Holtorf教授将文化遗产定义为“使我们想起过去(遥远的或最近的)的东西”,他认为集体记忆是群体的共同的回忆,塑造了群体的身份认知。
接着,Cornelius Holtorf教授指出记忆与文化遗产既关乎人类的过去,又连接着人类的未来,记忆与遗产表达了我们对未来的认知。文化遗产的保存有一定的目的,它们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希望在未来成为什么样的自己。通过对欧洲各国多个案例的讨论,Cornelius教授提出“未来也塑造着文化遗产与记忆”这一新颖观点,文化遗产是一个群体记忆的承载,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许。
在问答环节,Cornelius教授和听众围绕中国博物馆与纪念场所快速增长的现象、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含义、如何改进当下的遗产实践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最后,来自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瑞华德学院的Riemer Knoop教授受邀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我们应认真地思考未来这一维度,站在未来的视角去认识记忆与遗产,将其纳入文化遗产领域的工作目标。同时,各学科的力量有必要团结在一起,将文化遗产视为一种有意义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加强对其他领域的了解,从而促进相互尊重与包容,创造更好的未来。
本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半小时,Cornelius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与国际前沿的思考使得讲座深入浅出,校内外的听众们纷纷表示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文化遗产、记忆、过去与未来三者的理解。
外国语学院举办“文化遗产与记忆:从过去到未来”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