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2025级新生见面会

  •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座谈会

  • “‘ 西方文论关键词’ 重点专栏与外国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 高端学术论坛

  • 杭州师范大学名誉教授聘任仪式暨中国—加勒比青年发展与合作交流会首场活动

  • 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

当前位置:首页   加勒比中心
刘鸿武教授谈地方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路径
发布日期:2025-09-28 21:04:19  发布者:闵慧

9月26日下午,应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邀请,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主任、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以“地方高校如何发挥特色优势培养区域国别学高端务实人才”为核心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校党委副书记、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负责人应飚教授主持,学校师生代表及相关领域研究者齐聚一堂,旨在通过借鉴非洲研究的成熟经验,为我校加勒比地区研究与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破题指路。

讲座伊始,应飚副书记代表学校对刘鸿武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特别指出,当前我校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正处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此次邀请深耕非洲研究四十余年的刘鸿武教授传经送宝,既是中心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更希望能将非洲研究院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推动我校加勒比研究发展的实践动能,为中心特色发展提供宝贵指引。

 

图片1

 

刘鸿武教授回溯了中国传统学术中“汇通中外、经世致用”的思想脉络。他指出,从《诗经》“十五国风”的区域采风传统,到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实地调研精神,中国学术历来重视“知行合一”,这与当代区域国别学强调“在地性”“实践性”的理念高度契合。他提出,区域国别学并非单一学科的延伸,而是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其核心在于“立足实践、双向落地”:对我校而言,就是既要扎根加勒比地区的国情、社情与民情,又要紧扣浙江对外开放优势与国家对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合作战略,让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中国-加勒比文明互鉴与地方发展需求。

立足传统、观照现实,刘鸿武教授直面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五大现实挑战:一是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专业化的基础研究支撑,现有研究多停于表面,难触特定区域的国情、社情与民情;二是缺乏机制化、机构化、实体化的专门科研机构,研究常依赖零散团队或个人,难以形成持续力量;三是缺乏专业化的学科与学位建设和人才培养平台;四是缺乏畅通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与交流协同管道,与海外机构对接存在壁垒;五是缺乏政企社学商的整体协同与统筹安排,未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

 

图片2

 

随后,刘鸿武教授结合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建设实践,为我校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量身梳理了“特色化培养”的实施方向。他强调,地方高校发展区域国别学,关键在于依托自身平台找准差异化定位。我校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更应立足“中国-加勒比合作”这一核心领域,打造专属优势。他特别针对中心人才培养提出具体建议:区域国别学人才需具备“摸得到路、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的务实能力,中心可推动师生深入加勒比国家开展田野调查,与当地高校、智库、中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让师生在一线积累加勒比研究的一手资料与跨文化人脉。

“我觉得人生最浪漫一件事情,就是你早年能够自由行走世界,了解世界的多样与广阔,然后学富五车,身怀绝技。当有一天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真的能够披甲上阵,为国家做事情。”刘鸿武教授以自身四十余年学术与实践经历为注脚,动情分享这一感悟,既激励在场师生以“经世致用”情怀投身研究,也进一步呼吁地方高校继承学术传统,推动学科建设从“抽象理论”走向“现实应用”,让知识生产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战略需求,培养“懂专业、通区域”的复合型人才。

 

图片3

 

互动提问环节,参会师生围绕“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研究的平衡”“如何将语言学与区域国别学相联系”等问题踊跃提问。刘鸿武教授逐一回应,并建议青年学者与学生采用“四定原则”(定领域、定地域、定国别、定课题)深耕研究,实现“专才”与“通才”的双重成长。

讲座最后,外国语学院院长、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主任周敏教授作总结致辞。她表示,刘鸿武教授的讲座既精准点出了当前加勒比地区研究面临的挑战,更结合浙师大经验为中心指明了“从 0 到 1、从 1 到优”的实践路径。未来,中心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聚焦特色,把非洲研究的成熟经验转化为加勒比研究的具体行动,推动“中国-加勒比文明互鉴”走深走实,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贡献师大力量。

 

图四

本次讲座的举办,不仅为我校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的发展注入了新思路,更搭建了区域国别学领域经验交流的桥梁。参会师生纷纷表示,将牢记“学富五车、披甲上阵”的期许,以更坚定的决心投身加勒比研究,为推动中国与加勒比国家的交流合作添砖加瓦。

加勒比中心

刘鸿武教授谈地方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路径

闵慧 · 2025-09-28

9月26日下午,应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邀请,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主任、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以“地方高校如何发挥特色优势培养区域国别学高端务实人才”为核心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校党委副书记、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负责人应飚教授主持,学校师生代表及相关领域研究者齐聚一堂,旨在通过借鉴非洲研究的成熟经验,为我校加勒比地区研究与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破题指路。

讲座伊始,应飚副书记代表学校对刘鸿武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特别指出,当前我校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正处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此次邀请深耕非洲研究四十余年的刘鸿武教授传经送宝,既是中心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更希望能将非洲研究院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推动我校加勒比研究发展的实践动能,为中心特色发展提供宝贵指引。

 

图片1

 

刘鸿武教授回溯了中国传统学术中“汇通中外、经世致用”的思想脉络。他指出,从《诗经》“十五国风”的区域采风传统,到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实地调研精神,中国学术历来重视“知行合一”,这与当代区域国别学强调“在地性”“实践性”的理念高度契合。他提出,区域国别学并非单一学科的延伸,而是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其核心在于“立足实践、双向落地”:对我校而言,就是既要扎根加勒比地区的国情、社情与民情,又要紧扣浙江对外开放优势与国家对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合作战略,让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中国-加勒比文明互鉴与地方发展需求。

立足传统、观照现实,刘鸿武教授直面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五大现实挑战:一是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专业化的基础研究支撑,现有研究多停于表面,难触特定区域的国情、社情与民情;二是缺乏机制化、机构化、实体化的专门科研机构,研究常依赖零散团队或个人,难以形成持续力量;三是缺乏专业化的学科与学位建设和人才培养平台;四是缺乏畅通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与交流协同管道,与海外机构对接存在壁垒;五是缺乏政企社学商的整体协同与统筹安排,未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

 

图片2

 

随后,刘鸿武教授结合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建设实践,为我校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量身梳理了“特色化培养”的实施方向。他强调,地方高校发展区域国别学,关键在于依托自身平台找准差异化定位。我校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更应立足“中国-加勒比合作”这一核心领域,打造专属优势。他特别针对中心人才培养提出具体建议:区域国别学人才需具备“摸得到路、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的务实能力,中心可推动师生深入加勒比国家开展田野调查,与当地高校、智库、中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让师生在一线积累加勒比研究的一手资料与跨文化人脉。

“我觉得人生最浪漫一件事情,就是你早年能够自由行走世界,了解世界的多样与广阔,然后学富五车,身怀绝技。当有一天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真的能够披甲上阵,为国家做事情。”刘鸿武教授以自身四十余年学术与实践经历为注脚,动情分享这一感悟,既激励在场师生以“经世致用”情怀投身研究,也进一步呼吁地方高校继承学术传统,推动学科建设从“抽象理论”走向“现实应用”,让知识生产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战略需求,培养“懂专业、通区域”的复合型人才。

 

图片3

 

互动提问环节,参会师生围绕“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研究的平衡”“如何将语言学与区域国别学相联系”等问题踊跃提问。刘鸿武教授逐一回应,并建议青年学者与学生采用“四定原则”(定领域、定地域、定国别、定课题)深耕研究,实现“专才”与“通才”的双重成长。

讲座最后,外国语学院院长、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主任周敏教授作总结致辞。她表示,刘鸿武教授的讲座既精准点出了当前加勒比地区研究面临的挑战,更结合浙师大经验为中心指明了“从 0 到 1、从 1 到优”的实践路径。未来,中心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聚焦特色,把非洲研究的成熟经验转化为加勒比研究的具体行动,推动“中国-加勒比文明互鉴”走深走实,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贡献师大力量。

 

图四

本次讲座的举办,不仅为我校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的发展注入了新思路,更搭建了区域国别学领域经验交流的桥梁。参会师生纷纷表示,将牢记“学富五车、披甲上阵”的期许,以更坚定的决心投身加勒比研究,为推动中国与加勒比国家的交流合作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