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座谈会

  • “‘ 西方文论关键词’ 重点专栏与外国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 高端学术论坛

  • 杭州师范大学名誉教授聘任仪式暨中国—加勒比青年发展与合作交流会首场活动

  • 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

  • “区域国别研究:文学和文化的视角”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要闻
我院马庆凯老师参加“对话批判遗产研究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1-06-25 08:53:02  发布者:郑航航

  6月23日,“对话批判遗产研究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发布会”通过腾讯会议召开。此次活动的缘起是,批判遗产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Heritage: Critical Approaches的中译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即将与读者见面。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邀请了国内多位著名遗产研究学者与批判遗产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青年学者对话,共同探讨批判遗产研究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意义。此次活动备受国内遗产学界瞩目,来自国内各高校、遗产保护部门的两百多位听众参与了此次活动。

  我院教师马庆凯博士受邀作为嘉宾参加了此次发布会。马老师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澳大利亚、挪威、英国等国家的高校开设批判遗产研究课程的情况,指出这一领域是遗产研究的最新发展。其次,有关批判遗产研究的新思想,马老师认为相对于传统遗产研究关心“如何保护遗产”,批判遗产研究更关心“为什么保护遗产”、“为了谁”等问题。它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反思唯科学主义对遗产领域的宰制,提出文化遗产是人与物互动、创造意义的文化过程,是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涉及技术问题。国内遗产领域主流话语往往以物为本,聚焦于如何保护遗产,致使民众的记忆、乡愁等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被边缘化。遗产地民众往往只有保护遗产的责任,却较少获得遗产保护的红利,其利益甚至经常受损。因此,批判遗产研究有助于加强遗产与民众的连接,促使文化遗产活起来,也有助于纠正遗产保护过程中“以物为本”、对民众权利不够重视的传统做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更加公正公平、多元包容。再次,马老师对这本书的翻译做了积极评价,指出译者们基本上做到了翻译的信与达,因此这本书有望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最后,马老师介绍了我校中外文化遗产比较研究中心的概况,表达了与国内高校同行合作、共同推进文化遗产领域中外交流的意愿。

  此次活动有助于增强国内各高校对我校中外文化遗产比较研究中心的了解。未来,研究中心同仁将通过课题研究、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持续推进校级智库的建设。

(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U4y1G7ak)


学院要闻

我院马庆凯老师参加“对话批判遗产研究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发布会”

郑航航 · 2021-06-25

  6月23日,“对话批判遗产研究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发布会”通过腾讯会议召开。此次活动的缘起是,批判遗产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Heritage: Critical Approaches的中译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即将与读者见面。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邀请了国内多位著名遗产研究学者与批判遗产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青年学者对话,共同探讨批判遗产研究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意义。此次活动备受国内遗产学界瞩目,来自国内各高校、遗产保护部门的两百多位听众参与了此次活动。

  我院教师马庆凯博士受邀作为嘉宾参加了此次发布会。马老师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澳大利亚、挪威、英国等国家的高校开设批判遗产研究课程的情况,指出这一领域是遗产研究的最新发展。其次,有关批判遗产研究的新思想,马老师认为相对于传统遗产研究关心“如何保护遗产”,批判遗产研究更关心“为什么保护遗产”、“为了谁”等问题。它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反思唯科学主义对遗产领域的宰制,提出文化遗产是人与物互动、创造意义的文化过程,是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涉及技术问题。国内遗产领域主流话语往往以物为本,聚焦于如何保护遗产,致使民众的记忆、乡愁等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被边缘化。遗产地民众往往只有保护遗产的责任,却较少获得遗产保护的红利,其利益甚至经常受损。因此,批判遗产研究有助于加强遗产与民众的连接,促使文化遗产活起来,也有助于纠正遗产保护过程中“以物为本”、对民众权利不够重视的传统做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更加公正公平、多元包容。再次,马老师对这本书的翻译做了积极评价,指出译者们基本上做到了翻译的信与达,因此这本书有望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最后,马老师介绍了我校中外文化遗产比较研究中心的概况,表达了与国内高校同行合作、共同推进文化遗产领域中外交流的意愿。

  此次活动有助于增强国内各高校对我校中外文化遗产比较研究中心的了解。未来,研究中心同仁将通过课题研究、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持续推进校级智库的建设。

(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U4y1G7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