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语学院举办科研恳谈会
- 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西子湖畔隆
- 四川外国语大学李恒教授来我院讲学
- 浙江大学方凡教授来学院讲学
-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郭长刚教授来学院讲学
- “浙江省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会2024年会暨以‘
- 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来我院讲学
- 外院学子在第七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师范
- 武汉大学李圣杰教授来我院讲学
- 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论坛在我院顺利召
- 外院人服务良渚论坛
- 丁君君副教授来我院讲学
-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张杭君一行走访调研外国语学
- 外院学子斩获诸多学科竞赛佳绩
- 外国语学院教师走访慰问教育实习学生
- 苏州大学孙继强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仁强教授来学院讲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郑体武教授来我院讲学
- 纽约州立大学Istvan Kecskes教授来我院讲学
- 周敏教授应邀出席“去殖民化与全球南方合作国际
“世界文学”是一个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总和的整体概念,其主要研究内容聚焦于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文学进程。尽管世界文学进程作为一种真实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书面文学创作出现之初就已经存在,但是“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本身只有在文学全面接触和交流、各民族精神价值相互融合并同步发展的时期才有可能真正形成,才有可能将不同民族文学的整体作为一种世界文学来实现。而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是新的历史语境下文学研究契合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使命。
鉴于此学术背景,2024年12月28日,由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学跨学科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西子湖畔隆重举行。会议涵盖了新时代下世界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学术研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汇报、《古罗斯与近代俄国诗歌发展史》新书发布以及吴笛学术思想座谈等四个部分,汇聚了6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国文学界专家学者和青年教师,为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建言献策。
会议开幕式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陈先春发表致辞,他详细介绍了浙江省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成就,并指出外国文学领域四十年间的蓬勃发展态势正是浙江省社科界不断进取勇争一流、形成社科强省、建构浙江学派的鲜明体现。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杭君教授赞赏了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并感谢吴笛教授的加盟为全校再添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指出该项目的选题正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结合的典范。
欧洲科学院与英国国家学术院外籍院士聂珍钊教授在长篇发言中强调了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以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性,并对吴笛的学术研究给与了高度评价。
聂珍钊教授还重点介绍了国际A&HCI收录期刊《文学跨学科研究》杂志2024年第4期的“吴笛学术思想专栏”,其中7篇学术评论深入总结了吴笛教授四十余年学术成果的四个代表性方面:英语诗歌与小说、俄语诗歌与小说、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等。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敏发表主办方欢迎致辞,她介绍了吴笛教授的学术成就以及中国日报社《21世纪英文报》所做的吴笛人物专版,并代为宣读了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教授的贺信。
冯国栋教授指出,吴笛老师长期担任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在组织项目、作育人才方面对浙江大学中文学科做出卓著贡献;长期担任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对浙江省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开幕式环节由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孙立春教授主持并评议。
随后,现场举行了吴笛教授学术专著《古罗斯与近代俄国诗歌发展史》的新书发布会。作为主办方代表的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聂珍钊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上海人民出版社金铃编辑,以及本书作者吴笛教授共同为新书揭幕,现场气氛热烈。
该专著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俄罗斯古代诗歌发展史”(21FWWA002)结项成果,2024年1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54万字,以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诗歌为研究对象,分为“古罗斯:俄国诗歌的渊源”、“十八世纪:俄国诗歌的成形”、“黄金时代:俄国诗歌的辉煌”、“多元发展:现实与唯美的冲撞”等四个部分,力图对古罗斯及近代俄国诗歌的发展作连贯的、完整的书写,对其渊源和成形以及发展历程作宏观的概论和微观的审视。
会议主旨发言环节分上下半场,内容为世界文学跨学科学术研讨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论证。吴笛教授以书面形式汇报了2024年度重大项目“世界文学基本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24&ZD242)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总体框架和子课题安排等情况。15位外国文学界顶尖专家对吴笛教授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展开对谈,并对外语学科、外国文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主旨发言上半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班牙皇家学院外籍院士陈众议教授对当前外语学科面临的危机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外语学科反哺中文学科的倡议,他指出“人文学科是我们精神主权的最后保障和最后防线”,并将此次会议誉为2024年底的外国文学界“西柏坡会议”。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罗国祥教授以吴笛老师的文学跨学科成就为切入点,指出了其在跨媒介研究和文学法律批评方面做出的示范和探索,并引入了“科学美学”的理念,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耿幼壮对重大项目中的核心概念辨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五个子课题之间的关联性如果以核心概念的明确辨析为界线,则会更加清晰分明、逻辑突出,他期待项目产出优质的、影响深远的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以一首即兴创作的诗歌,生动展现了吴笛教授的多语种学术研究历程,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蒋承勇则结合浙江省社科联40周年历程的“真、情、实、意”发展思想,阐述了当下人文学科构建三大体系的现实意义,同时他特别强调了中国学者的自主意识与本土意识应是文明互鉴思想下辩证地对待中外文学文化的理性的立场。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査明建教授详细总结了吴笛教授从点到线到面的世界文学经典研究谱系,并由此系统梳理和反思了达姆罗什世界文学思想的局限性,为与会者提供了从西方文学经典到世界文学经典的真正转变的可能性。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新从80年代末的劳伦斯研究这一小点回忆起与吴笛教授的学术交往,深情讲述了他的学术历程和对诗歌研究的贡献。
《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向与会学者展示了《外国文学研究》发表的吴笛教授论文合集,该合集20篇文章生动地展示了吴笛老师“古、今、英、俄、跨”的纵横捭阖的学术生涯。
本场主旨发言环节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永教授主持并评议。
主旨发言下半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美馨教授对其负责的重大项目子课题做了简要介绍,为与会者报告了具体的研究路径和可行的研究方案。
《河南大学学报》主编、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文学跨学科》研究刊物做本土学者的专题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近两年来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它提醒学界关注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学者及其与国外学者的学术对话。
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 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教授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人文学科的危机,呼吁在人工智能崛起时代坚守人文学科自身的生命线。
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平萍教授认为,吴笛教授在外国文学领域数十年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术追求和源源不断产出的学术成果值得年轻学者认真学习领会,他对后辈后学的关照令人倍感温暖。
《山东外语教学》主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指出,吴笛教授在文学翻译实践、世界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开拓不仅代表着中国视野、中国情怀和中国声音,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切实的中国结论,他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外国文学学者树立了榜样。
《小说研究》主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朱振武教授指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偏差始于欧洲中心主义,中国学者应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偏差,对非英语国家、非欧美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予以应有的关注。同时,外语学科教师队伍应加强警醒意识,对自身的定位和服务对象有清醒的认知。
《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主编、浙江大学文学院周启超教授介绍了吴笛教授从1977年开始的大学教学与研究生涯,47年如一日的开疆拓土和努力耕耘,使他的学术之树得以常青。周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应仅仅是“外国的文学”,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也不简单地等同于“在中国的外国文学”,这些概念的内涵差异正是中国学者独特价值的体现。
本场主旨发言环节由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陈茂林教授主持并评议。
闭幕式环节,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教授代表杭州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殷企平向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全体与会嘉宾表示感谢。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讲席教授、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吴笛随后发表长篇致谢辞,他感谢全体专家对重大项目的莅临指导和对其本人学术生涯的关注支持。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革新教授致闭幕辞。至此,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与会者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本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新文科理念下的世界文学研究的深入转型。
世界文学并非产生于单一的语言、单一的领域、单一的逻辑,世界文学的产生和理念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关系密切,世界文学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构筑了一个多元逻辑的思想交流平台,它使我们能够同时以不同的视角进行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因此,建构理想的世界文学愿景更需要学者掌握世界文学概念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要充分理解世界文学概念在新时代人类社会和精神发展中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