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区域国别研究:文学和文化的视角”论坛

  •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 2024级本科生外“新”人见面会

  • 外语教育学与新质外语教育力高端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我院举办风从东方来:西方艺术中的“中国风”论坛
发布日期:2021-06-22 15:55:55  发布者:张红

    2021年6月16日杭州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和弘丰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了《风从东方来:西方艺术中的“中国风”》论坛,由耿幼壮教授主持,李军教授和郑伊看博士做报告,欧荣教授、殷企平教授和李庆本教授进行对谈。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首先由李军教授做了《焦秉贞、冷枚传派美人图与弗朗索瓦·布歇的美神形象》的研究报告。李军教授先展示了弗朗索瓦·布歇的美神图,指出这虽然是一幅明显的洛可可风格的美神油画,身边并无中国器物。但是布歇的创作和中国绘画有密切的联系,接着展示了布歇模仿中国康熙年间画家焦秉贞耕织图所做的素描图,指出这些画作中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只是进行了场景改换,将耕作场景变为更洛可可风格的野外风景,人物由老奶奶变成侍女。梳理了布歇创作中的中国绘画影响,以及布歇画作中的中国元素。

    李军教授梳理了中欧关系的历史变化,从大西洋时代到印度洋时代再到太平洋时代,18世纪开始耶稣会开始由法国人做主导。欧洲画家进入中国宫廷,焦秉贞的画中已经出现了透视的耕织图,背景是平湖秋月的桐荫侍女画屏也展现了特殊的透视角度。指出了中西方绘画交流的复杂进程。

    李军教授指出布歇在18世纪四十年代进入一个中国风时期,收藏了大量中国艺术品,创作了众多中国题材作品。在风俗画和历史画中也出现了中国画的影响痕迹,例如巴黎女郎画作中的中国屏风,展示了中国趣味和东方性想象,并提出这是一种难过“去语境化”的中国风再现。

    最后,李军教授总结了西方对中国风的三种态度,一种认为中国风诗是洛可可的趣味之一;另一种则是中国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欧洲风,只是是一种模仿;也有人认为中国风只是进入装饰领域,对更高领域的艺术并无影响。

    郑伊看博士随后做了《另一个我,广州外销玻璃画中的"牧羊女"形象研究》的研究报告,主要以18世纪的英国伦敦为研究对象。郑伊看老师从广东玻璃镜画中的牧羊女女和满大人的形象说起,指出外销画中的人物形象是中西结合的。而这类题材的突然兴起背后有复杂的商业原因。

接着郑伊看老师追溯了玻璃画的制作工艺和发展历程,指出玻璃镜画在发展中转向风俗画和风景画风格,并流传到了中国。玻璃镜的制作从欧洲运到广东,在中国画师绘制完成后再运会欧洲。

风俗画一般分为两种,交谈画和肖像画,通过玻璃镜画的女性形象分析了玻璃镜画中古装中国女性带有很强的欧洲风格,面容欧化,配饰也是欧洲风格。玻璃镜画中大量的中西混杂的复杂形象是牧羊女和欧洲贵妇人的形象混杂是在商业引导下的形成物。

   郑伊看老师进一步分析了牧羊女形象的来源,指出欧洲一直以来有着田园牧歌传统,在17、18世纪得到延续,在乡下寻找伊甸园,追求一种阿卡迪亚式的生活。并通过一些女性的信件,其中关于自然与乡村的生活描写,表现了贵妇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指出了牧羊女和贵妇人形象的组合不是任意而是精心的选择,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传统。并指出来中国风和品味一词的关系,介绍了当时中国风在欧洲引起的风潮和争议,中国风的盛行也招致了一些贵族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过度享受和道德败坏。接着分析了牧羊女形象与满大人的关系,指出满大人代表了田园生活中隐含的情欲诱惑。贵妇人的书信中也透漏出了田园生活中的孤独。郑伊看老师认为,玻璃镜画照出了拥有者复杂的表象和内在,以不同寻常的方式邀请我们进入18世纪英国女性的心灵秘境。

    论坛结束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的老师就这种艺术交流中的跨文化跨艺术因素进行了对谈讨论。李庆本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这场学术论坛的研究方法和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认为这种跨艺术跨文化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欧荣老师介绍这是李军教授和郑伊看博士首次进入外国语学院进行讲座,展示了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并向李军教授介绍临安博物馆的耕织图和讲座内容的关联。耿幼壮教授也认为,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现在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谈到外语学科和艺术学科的密切联系,肯定了现在新文科的发展趋势。殷企平教授从跨文化的角度谈到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暗礁与危险,提出我们在跨文化研究中要注意规避误区,和郑伊看博士就“想象”讨论了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和理解误区。同样提出中国对西方也有想象误区,进一步肯定了跨文化的必要性,并谈到了形式的意义,每一种细节都具有意义。徐晓东老师发挥自己在版本学上的优势,与郑伊看博士就牧羊女形象和哈歇特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徐晓东老师指出,哈歇特的书籍尺寸很小,所针对的读者群体并非上流社会,书中的“窥探”很难影响到上层社会的贵妇人。就牧羊女画作的细节进行了讨论,比如红颜色是贵族的颜色而不是村妇可以消费的颜色,以及背后的橡树和满大人的鹰所代表的涵义。

    参与论坛的师生纷纷表示这次的对话很有启发性,这类跨学科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指导和开拓我们研究的领域,感谢组织者的精心准备和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大家的学术之路的探索有很大裨益。

微信图片_20210617141205




学术动态

我院举办风从东方来:西方艺术中的“中国风”论坛

郑航航 · 2021-06-22

    2021年6月16日杭州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和弘丰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了《风从东方来:西方艺术中的“中国风”》论坛,由耿幼壮教授主持,李军教授和郑伊看博士做报告,欧荣教授、殷企平教授和李庆本教授进行对谈。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首先由李军教授做了《焦秉贞、冷枚传派美人图与弗朗索瓦·布歇的美神形象》的研究报告。李军教授先展示了弗朗索瓦·布歇的美神图,指出这虽然是一幅明显的洛可可风格的美神油画,身边并无中国器物。但是布歇的创作和中国绘画有密切的联系,接着展示了布歇模仿中国康熙年间画家焦秉贞耕织图所做的素描图,指出这些画作中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只是进行了场景改换,将耕作场景变为更洛可可风格的野外风景,人物由老奶奶变成侍女。梳理了布歇创作中的中国绘画影响,以及布歇画作中的中国元素。

    李军教授梳理了中欧关系的历史变化,从大西洋时代到印度洋时代再到太平洋时代,18世纪开始耶稣会开始由法国人做主导。欧洲画家进入中国宫廷,焦秉贞的画中已经出现了透视的耕织图,背景是平湖秋月的桐荫侍女画屏也展现了特殊的透视角度。指出了中西方绘画交流的复杂进程。

    李军教授指出布歇在18世纪四十年代进入一个中国风时期,收藏了大量中国艺术品,创作了众多中国题材作品。在风俗画和历史画中也出现了中国画的影响痕迹,例如巴黎女郎画作中的中国屏风,展示了中国趣味和东方性想象,并提出这是一种难过“去语境化”的中国风再现。

    最后,李军教授总结了西方对中国风的三种态度,一种认为中国风诗是洛可可的趣味之一;另一种则是中国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欧洲风,只是是一种模仿;也有人认为中国风只是进入装饰领域,对更高领域的艺术并无影响。

    郑伊看博士随后做了《另一个我,广州外销玻璃画中的"牧羊女"形象研究》的研究报告,主要以18世纪的英国伦敦为研究对象。郑伊看老师从广东玻璃镜画中的牧羊女女和满大人的形象说起,指出外销画中的人物形象是中西结合的。而这类题材的突然兴起背后有复杂的商业原因。

接着郑伊看老师追溯了玻璃画的制作工艺和发展历程,指出玻璃镜画在发展中转向风俗画和风景画风格,并流传到了中国。玻璃镜的制作从欧洲运到广东,在中国画师绘制完成后再运会欧洲。

风俗画一般分为两种,交谈画和肖像画,通过玻璃镜画的女性形象分析了玻璃镜画中古装中国女性带有很强的欧洲风格,面容欧化,配饰也是欧洲风格。玻璃镜画中大量的中西混杂的复杂形象是牧羊女和欧洲贵妇人的形象混杂是在商业引导下的形成物。

   郑伊看老师进一步分析了牧羊女形象的来源,指出欧洲一直以来有着田园牧歌传统,在17、18世纪得到延续,在乡下寻找伊甸园,追求一种阿卡迪亚式的生活。并通过一些女性的信件,其中关于自然与乡村的生活描写,表现了贵妇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指出了牧羊女和贵妇人形象的组合不是任意而是精心的选择,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传统。并指出来中国风和品味一词的关系,介绍了当时中国风在欧洲引起的风潮和争议,中国风的盛行也招致了一些贵族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过度享受和道德败坏。接着分析了牧羊女形象与满大人的关系,指出满大人代表了田园生活中隐含的情欲诱惑。贵妇人的书信中也透漏出了田园生活中的孤独。郑伊看老师认为,玻璃镜画照出了拥有者复杂的表象和内在,以不同寻常的方式邀请我们进入18世纪英国女性的心灵秘境。

    论坛结束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的老师就这种艺术交流中的跨文化跨艺术因素进行了对谈讨论。李庆本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这场学术论坛的研究方法和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认为这种跨艺术跨文化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欧荣老师介绍这是李军教授和郑伊看博士首次进入外国语学院进行讲座,展示了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并向李军教授介绍临安博物馆的耕织图和讲座内容的关联。耿幼壮教授也认为,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现在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谈到外语学科和艺术学科的密切联系,肯定了现在新文科的发展趋势。殷企平教授从跨文化的角度谈到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暗礁与危险,提出我们在跨文化研究中要注意规避误区,和郑伊看博士就“想象”讨论了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和理解误区。同样提出中国对西方也有想象误区,进一步肯定了跨文化的必要性,并谈到了形式的意义,每一种细节都具有意义。徐晓东老师发挥自己在版本学上的优势,与郑伊看博士就牧羊女形象和哈歇特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徐晓东老师指出,哈歇特的书籍尺寸很小,所针对的读者群体并非上流社会,书中的“窥探”很难影响到上层社会的贵妇人。就牧羊女画作的细节进行了讨论,比如红颜色是贵族的颜色而不是村妇可以消费的颜色,以及背后的橡树和满大人的鹰所代表的涵义。

    参与论坛的师生纷纷表示这次的对话很有启发性,这类跨学科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指导和开拓我们研究的领域,感谢组织者的精心准备和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大家的学术之路的探索有很大裨益。

微信图片_202106171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