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外国语大学Dániel Z. Kádár教授为我院师生
-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来院调研交流
- 校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来我院调研座谈
- 澳门大学孙艺风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美国威斯康星州贝洛伊特学院教授John Rosenwald
- 调研交流促发展——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曲
- 中加文明互鉴论坛暨《侧身奔跑》中文版新书发布
- 安·阿波尔教授谈共同体与艺术创造的联系
- 徐世澄研究员解读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我国和加勒比
-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来院调研交流
- 我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2025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
- 匈牙利学者Péter Hajdu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香港大学宋耕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专题讲座
-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来院调研交流
-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成功获批首批省
- 我院成功举办首届加勒比华文文学研讨会暨“岁月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田海龙特聘教授来我院讲学
- 安提瓜和巴布达教育部长致信感谢杭师大加勒比地
-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来院调研交流
- 校党委书记郭东风一行来学院检查开学工作
2025年11月10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苏晖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转型的四个面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陈茂林教授主持。
苏晖教授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外国文学研究转型的根本契机。这一重大判断,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方位和根本遵循。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归根结底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外国文学研究的转型与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苏晖教授深入剖析了转型的核心,即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这要求中国学者摒弃过去盲目推崇西方理论和话语的惯性,转而树立自身的主体意识,以中国的视角和眼光审视外国文学资源。所谓“中国化”,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既要实事求是地处理外国文学“原材料”,又要通过研究,使其能够凸显出对中国学术与现实有意义的“中国性质”与“中国特色”。关键是要处理好主体性与开放性、选择性与包容性的辩证关系,在平等对话与交流中探索文学规律,发展民族文化。
面对新时代的要求,苏晖教授系统提出了实现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化的四条具体路径:重视文明互鉴,在比较文学视野中开展研究。应重点关注中外文学文化的交互影响,具体包括:中国文学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外国作家作品所受中国影响、外国文学中的中国题材与元素、海外华人文学、外国文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外文学文化的互证与互鉴。体现现实关切,将研究与中国现实需要相联系。倡导研究者不仅进行文本与学术对话,更要开展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跨文化的对话,将中国背景和中国关怀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彰显外国文学研究的当代意义。苏教授指出,新时代我们应坚守中国立场,对外国文学文化进行大胆质疑和反思。这要求研究者具备批判性思维,不盲从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以更自信、理性的态度进行价值判断与学术取舍,凸显自主意识,构建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
本次讲座深刻阐明,新时代的外国文学研究,已迎来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在某些领域“领跑”的历史性机遇。立足中国视角,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深度的文明互鉴与扎实的学术建构,外国文学研究必将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