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2025级新生见面会

  •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座谈会

  • “‘ 西方文论关键词’ 重点专栏与外国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 高端学术论坛

  • 杭州师范大学名誉教授聘任仪式暨中国—加勒比青年发展与合作交流会首场活动

  • 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要闻
浙江外国语学院郭筠教授应邀开展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5-11-21 16:22:53  发布者:朱政洋

2025年11月19日下午,浙江外国语学院郭筠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作题为“数智背景下多维度提升‘新文科’课程特色与课堂魅力——以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课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概论》为例”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方红老师主持。

   郭筠教授从宏观层面剖析了“数智时代”与“新文科建设”两大背景的交汇点。郭教授指出,数字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重塑着人文社科的知识生产、传播与习得方式,而“新文科”建设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注重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统一。在此背景下,文科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在多维度上进行革新,方能焕发新的生机与魅力。

郭教授以其获奖课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概论》为鲜活案例,层层深入阐述了如何实现多维度提升。她幽默风趣的讲述方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课程的场景。郭教授指出,从新文科的要求维度来看大赛,核心内涵主要分成了四个层面,即:学生发展中心,四新建设内涵,课程思政融合,信息技术应用。

在内容维度上,郭教授强调,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抓手还是专业优化。课程内容的创新首先是要更新教学内容,做到“跨古今,融地方”。既要从经典性层面以原典文献为媒,体悟中阿思想;又要在时代性层面以当代时事为题,体现时代发展。要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和文明互鉴的视角,理解该文化的内在逻辑、多元面向及其与世界文明的互动,实现了知识传授与文化理解、价值引导的深度融合。

在方法维度层面,针对灵魂之问:“教学创新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郭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新文科理念与课程学科的结合,符合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体”。 郭教授介绍了诸如“中阿青年互相深度交流文学经典”“跨文化戏剧排演”等多样化的课堂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角色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和伙伴,学生则成为积极的探究者、合作者和展示者,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在“做中学”中得到有效锤炼。

而针对技术平台层面,郭教授介绍了虚拟仿真、信息化平台等教学手段与方式。通过拓新教学资源,跨学科、融媒体等方式,首创了中阿典籍智慧平台,同时鼓励学生每周搜集中阿地方经济合作的最新资讯组成地方库,创设智媒平台,通过公众号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郭筠教授的讲座内容充实、案例生动、逻辑清晰、语言风趣,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充分展现了其作为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改革的深刻思考与无限热忱。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郭教授一一给予了细致而富有启发的解答。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加强了我院与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学术交流,也为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外语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

学院要闻

浙江外国语学院郭筠教授应邀开展专题讲座

朱政洋 · 2025-11-21

2025年11月19日下午,浙江外国语学院郭筠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作题为“数智背景下多维度提升‘新文科’课程特色与课堂魅力——以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课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概论》为例”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方红老师主持。

   郭筠教授从宏观层面剖析了“数智时代”与“新文科建设”两大背景的交汇点。郭教授指出,数字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重塑着人文社科的知识生产、传播与习得方式,而“新文科”建设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注重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统一。在此背景下,文科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在多维度上进行革新,方能焕发新的生机与魅力。

郭教授以其获奖课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概论》为鲜活案例,层层深入阐述了如何实现多维度提升。她幽默风趣的讲述方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课程的场景。郭教授指出,从新文科的要求维度来看大赛,核心内涵主要分成了四个层面,即:学生发展中心,四新建设内涵,课程思政融合,信息技术应用。

在内容维度上,郭教授强调,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抓手还是专业优化。课程内容的创新首先是要更新教学内容,做到“跨古今,融地方”。既要从经典性层面以原典文献为媒,体悟中阿思想;又要在时代性层面以当代时事为题,体现时代发展。要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和文明互鉴的视角,理解该文化的内在逻辑、多元面向及其与世界文明的互动,实现了知识传授与文化理解、价值引导的深度融合。

在方法维度层面,针对灵魂之问:“教学创新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郭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新文科理念与课程学科的结合,符合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体”。 郭教授介绍了诸如“中阿青年互相深度交流文学经典”“跨文化戏剧排演”等多样化的课堂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角色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和伙伴,学生则成为积极的探究者、合作者和展示者,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在“做中学”中得到有效锤炼。

而针对技术平台层面,郭教授介绍了虚拟仿真、信息化平台等教学手段与方式。通过拓新教学资源,跨学科、融媒体等方式,首创了中阿典籍智慧平台,同时鼓励学生每周搜集中阿地方经济合作的最新资讯组成地方库,创设智媒平台,通过公众号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郭筠教授的讲座内容充实、案例生动、逻辑清晰、语言风趣,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充分展现了其作为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改革的深刻思考与无限热忱。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郭教授一一给予了细致而富有启发的解答。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加强了我院与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学术交流,也为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外语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