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讲述外语专业学
- 社交媒体上新闻报道的读者介入话语分析 ——以
- 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董洪川教授应邀讲学
- 匈牙利科学院Peter Hajdu教授谈“比较困境中的
- 英美文学研究所举办“詹姆斯论屠格涅夫与现代小
- 我院举办风从东方来:西方艺术中的“中国风”论
- 耿幼壮教授主讲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系列讲
- 瑞典林奈大学Cornelius Holtorf教授应邀讲学
- 上海财经大学Sandro Jung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大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 著名学者张辉教授谈“批评认知语言学”
- 中国符号学泰斗赵毅衡先生受邀作“文学及艺术中
- 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教授应邀讲学
- 学谈判,悟谈判,用谈判
- 日本国立广岛大学卢涛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 艺术文化中的俄罗斯
- 敦雅书社——经典阅读系列:北京语言大学陆薇教
-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应邀讲学
- 清华大学曹莉教授应邀讲学
12月9日,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受邀在线上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外语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去和现在”的学术讲座,高院长基于自身经历,从专业能力和领导力素养两个层面,与学生们开展了一次亲切交谈。
针对以往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重技能环节改革,轻思维训练和素养提高”这一倾向,高院长设计了一份有关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外语能力”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外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学赏析能力是学生心目中地位较高的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相对次之,而领导力则比重很小。随后,他结合自己从本科到博士以及此后的工作经历一一剖析了11种能力。
首先,高院长特别强调了阅读量与阅读能力对培养“外语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并谈及了自己求学期间阅读Gone with the Wind等经典著作、分析Hamlet剧本中的词汇分析时的有趣经历,还送给与会者Many a mickle makes a muckle和 Practice makes perfect这两句谚语。诚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少成多、熟能生巧”,这正是“外语人”不断提高自身外语运用能力的必由之路。
此外,高院长还特别强调了“自主学习能力”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回顾求学时每晚“泡图书馆”的经历、在复旦所借书籍及学术刊物的记录,他表达了对图书馆的“亲近感”,至今回忆起来依旧“情怀满满”。而这种坚持自主学习、养成“风里来雨里去、雷打不动”的好习惯正是我们外语人亟需的。
关于“实践能力”,他特意分享了自己2006年远赴云南香格里拉为藏民孩子支教的宝贵经历证明:参与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社会、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和理解,增进与他人的共情和共鸣,对外语专业学习者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高院长尤其重视学生们较弱的“领导力”,细细阐述了作为高校人才的十项领导力元素:Integrity,Ability to delegate,Communication,Self-awareness,Gratitude,Learning agility,Influence,Empathy,Courage和Respect。紧接着,他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总结了自己践行领导及管理的素质,如Planner,Doer,Decision-maker等,每一项都来源于他在杭州大学、复旦大学期间的点滴成长。
在讨论环节,针对“专业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平衡”、“阅读英语原版书籍时如何应对其中大量生词”、“外语专业复合型及复语人才培养之策”等疑问,高院长一一耐心细致地解答,更鼓励大家勤于思考,善于积累,结合自身兴趣和实际情况多多阅读,积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