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我院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加勒比文学史研究”开题论证会

  • “英美文学书库”捐赠暨“外国文学与共同体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新书发布会

当前位置:首页   党建工作   先进事迹
融爱暖心育人为先 笃行致远奔竞卓越
发布日期:2018-05-23 11:04:45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

“布丁妈”、“女王shan”、“昊哥”、“娃姐”,这是学生对我院团委办公室4名专职团干部的日常称呼。3女1男,平均年龄29.5岁,这是一个年轻有为、富有朝气的育人团队;56个班,363个寝室,1348名学生,这是一个肩负责任、担当使命的育人团队;中午不午休,晚上迟下班,双休常加班,24小时开机,365天待命,这是一个精力旺盛、永不掉线的育人团队;5个课题,10篇论文,30余项荣誉,这是一个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育人团队。

大爱暖心师亦友,育人因关爱而升温

两年多来,团队4名团干部肩负巨大责任与使命,他们与学生谈话2600余人次,走访学生寝室826余间次,组织开展团日活动352场次,组织开展团员青年政治学习48场次,组织开展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302人次。同时她们主动承担党团课教学任务,开设课程54讲,培训学生达3000余人次。这一切的付出,都让学生倍感温暖。

他们已经忘了,多少次,深夜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送学生去医院;他们已经忘了,多少次,和学生干部组织完活动后清理场地到半夜;他们已经忘了,多少次,夜晚在办公室加班时收到学生让他们早点下班的贴心短信;他们已经忘了,多少次,在志愿活动现场与志愿者们同甘共苦、效力服务。

“布丁妈”钱珊带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孩子,她厌学,害怕走进教室,上课不敢抬头。钱珊发现了她,在与她多次交谈后,钱珊落泪了。她知道这是一个20多年来都不曾拥有梦想的孩子。钱珊用温柔的语言开导她,用自己的经历感染她。渐渐地,女孩变得开朗了,她开始走进课堂,开始与室友交谈,开始寻找自己的未来!

“女王shan”陈姗珊有过这样一次经历。有一天凌晨1点,她的手机响了,手机接通后听到的是一个女生不知所措的哭声,电话里焦急地喊着“老师,我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来了,动不了,你能带我去医院吗?”当时还在哺乳期的她,立马从未满一岁的宝宝身旁爬起,挂断电话后她第一时间赶回学校,开车送学生去医院就诊、拍片、挂点滴,等所有检查项目结束送学生回寝时已经接近凌晨3点了。

“昊哥”林祯昊工作以来就积极投身各项志愿服务工作。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6年筹备G20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的服务经历。因为是在西湖实景演出,由于天气限制和保密需要,排练往往是很晚才开始,到凌晨两三点才结束。志愿者就是要顶住身心压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炎热的夏天,他和志愿者既要完成各项任务,又要在演出场地上做到“隐形”,经常在树丛中被蚊子叮到浑身是包;担心演员中暑,最多的一天往场地搬了上千箱水,自己却累到喘不上气;两个月的暑假回不了家,却不能告知家人具体原因,只能推说是工作很忙。面对这些辛苦,他却说这只是志愿者领队老师应该做到的,是言传身教的生动的育人课。而且,当晚会圆满结束,“G20”字样从水上舞台中升起,烟花点亮了夜晚上空,学生激动地甚至流下泪水时,那一刻他更加肯定这几十天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娃姐”张高娃,刚步入工作就迎来了一名性格孤僻的新生,学生经常在网络上发表一些很消极的言论,甚至把同学的QQ拉黑、旷课。当她发现学生出现这些异常情况后,主动找她谈心,在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明显的抑郁倾向。于是,主动联系父母并陪同她到医院就诊。学生住院期间,只要有空就去探望她,鼓励她积极面对生活。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学生渐渐好起来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对生活和未来也重拾了信心。

类似的微故事不胜枚举,只要学生需要他们,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给他们慰藉,让他们安心。而他们也常常能感受到师生间单纯的互动真情。平常的问候、节日的祝福,面对面的促膝倾听、网络中的实时互动,入校时的腼腆点头、离校时的含泪拥抱,而正是这份真情让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师友情不断升温。

实践育人见真功,育人因创举而增色

这个团队不论是工作理念还是育人举措,坚持与创新并举,不断推陈出新,而且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弘扬青春能量,诠释育人情怀。

他们创建了全国首个助力汉维融合、教育扶贫的公益项目“丝路”课堂。项目把握“互联网+”、“智慧+”前沿技术,依托学校先进的网络直播设备为新疆阿克苏市高中学生打造集文化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空中课堂,先后开展了75期,共有100余名马云的学弟学妹参与其中,受益的新疆学生达2000余名。项目曾被中国教育在线、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外媒报道、杭州日报、杭州网、阿克苏日报、浙江网、浙江发改委官网、杭报在线、浙江援疆公众号、杭州援疆公众号、阿克苏市电视台等多家省内外媒体报道,赢得了阿克苏市各族师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项目荣获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铜奖。

他们创设了全校首款学生工作专属APP“e外”。他们在“e外”中创设师生通讯录版块,全院1300余名学生和100余名老师的交互沟通变得无缝隙;他们在“e外”中创设学生活动在线报名和点评板块,平均每年在线报名学生活动15300余人次,点“赞”1700余次,互动点评800余条;他们在“e外”中增设了家长通讯录,让学院“家文化”变得愈发浓郁,家校互动助推了学生工作的更好开展;他们在“e外”中还增设了校友通讯录,让广大校友重温“外院一家人”的归属感。“e外”曾获首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工作案例三等奖、杭州市共青团“十佳百优”创新项目、杭州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奖、杭州师范大学第二届十佳文明办网示范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共青团工作创新奖等殊荣。

他们组建了全校首支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他们组织成立“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由10名学生党员组成宣讲团成员,结合十九大报告内容,从“明党史”、“知党情”、“学党章”、“跟党走”等主题,深入寝室、班级、年级、团支部、实习点开展宣讲25场。

他们创办了独一无二的“化雨”网络文化工作室。很多师生都是工作室的常客,这个工作室见证着学院每一步发展和建设的足迹,承载着艰巨而又光荣的宣传使命。因为这个团队的努力,学院微信公众号目前已有关注3100人,日均推送图文3篇,日均阅读量491人次,全国高校院系风云榜最好成绩为第二名,并且多次登顶浙江高校院系风云榜前三甲。因为这个团队的努力,学院官方微博目前已拥有粉丝5432人(近学院学生总数的4倍),发送微博累计3558条,微博更新速度快,回复评论及时,很好地促进了学院与学生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这个团队的努力,学院官网已累计发布“思想政治学习专栏”104期,“网上党校”210篇,“学习园地”298篇。

他们筹划了110周年校庆暨40周年院庆盛典。为筹备好校庆院庆活动,他们放弃了一个又一个休息日,一心扑在工作上,加班加点对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在他们与其他行政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组织完成了院牌,院徽创作发布,优秀校友墙,毕业生集体照专墙,宏学大讲堂专墙,院庆宣传片制作,部分院史编纂,院庆贺信收集,庆典专场策划、导演、监制,马云校友回院访谈策划、对接、迎送,校友分会筹备、成立、邀请、召开,庆典大会会场布置,校友留念背景墙制作及摄像,校友报到接待,院庆纪念品领取、制作、购买、分发等工作。他们精心策划了马云校友回访学院师生座谈会,活动圆满成功,受到了老领导、老教师、马云校友以及在校师生的高度好评。

他们打造了志愿服务特色项目“4U志愿日志”。他们倡导将团支部建设与志愿者行动相结合,通过杭州志愿服务网、杭州义工网等主动为学生搜集各类志愿者项目,并与团支书一起打磨每一个项目,为团支部开展每项活动出谋划策。该项目累计参与志愿者1100人次/年,志愿服务100余次/年,志愿者服务时数7000多小时/年,服务对象达2000余人次/年,受到《杭州日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浙江经视等报道。4U志愿者身影活跃在G20、全国学生运动会、互联网大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国城市学年会、侨界精英峰会、同理心亲子课堂、全国英语演讲总决赛等各级大型活动现场。今年5月,他们带领党员志愿者与杭州市余杭区公安分局共建“党员志愿服务基地”,他们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台,希望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和青春汗水为外院志愿服务这张“金名片”不断镀金。“4U志愿日志”获评杭州市共青团“百优”项目、校“共青团工作创新奖”和辅导员创意大赛一等奖等。

他们搭建了生生交互自主平台“我要上讲坛”。他们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大讲堂,充分发挥同伴教育的天然优势,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从开办至今,“我要上讲坛”活动已经举办70余讲,共有70余位外院学子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所感所悟,学生听众达3500余人次。其中曾有留学归来、自主创业、竞赛达人、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标兵、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的精英学子等等。这一平台的创建为学生们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梦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要上讲坛”荣获校“一院一品”品牌培育项目。

硕果芳华铭初心,育人因丰收而添彩

每天一封学工邮件,每周一次学工例会,每周一期学工周报,每月一次学工研讨会,他们将工作实务制度化、规范化,将工作研讨常规化、精细化,正是因为他们的倾情奉献,才收获了团队和学生的硕果累累。

两年多来,他们指导学生一起夺得了多项赛事的佳绩。“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三等奖、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二等奖、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铜奖、浙江省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全国口译大赛浙江省赛一等奖、浙江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第十届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华东赛区)三等奖,以及浙江省优秀社团干部、杭州市大学生优秀志愿者、杭州市优秀学生干部和杭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团干部等。

两年多来,他们指导学生一起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他们倡导以“科研带学风”,引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72人次/年,指导学生参与各级科研项目214人次/年。其中累计8个项目获得省级立项,72个项目获得校级立项,学生公开发表文章50余篇。

两年多来,他们所带领的班级、团队一起奋斗取得了累累硕果。“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浙江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浙江省先进团委”、“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岗”、“浙江省优秀学生寝室”、“浙江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小分队”、“杭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杭州市三八红旗团体”、“杭州市先进团支部”等。在他们的努力下,连续多年蝉联先进团委、学生工作单项奖、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以及新生军训各项荣誉大满贯等,这一个个团体奖项背后凝结着他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两年多来,他们指导学生一起完成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成绩单。累计组建47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共计700多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中3支小分队被确定为校级社会实践重点团队。

两年多来,他们个人也在不断进取,取得了诸多荣誉。钱珊获得浙江省优秀教师暨浙江省高校优秀辅导员、第六届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第六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华东赛区优胜奖、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评选二等奖、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殊荣。陈姗珊荣获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大赛二等奖、杭州师范大学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个人、杭州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杭州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杭州师范大学第五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基础知识竞赛)二等奖等,担任班主任所带班级英语138团支部获评“2015年度杭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团支部”荣誉称号。林祯昊获得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工作先进个人、杭州师范大学优秀专职团干部、杭州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杭州师范大学优秀宣传员(舆情员)、杭州师范大学校庆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张高娃获得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等。

两年多来,他们特别注重工作实务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科研氛围非常浓厚。团队成员共主持各级课题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

教书育人,因关爱而升温;管理育人,因创举而增色;服务育人,因丰收而添彩。外国语学院团委倾力投身于“三育人”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卓然的工作业绩,他们用实践证明了:坚守育人初心,奉献成就卓越!



先进事迹

融爱暖心育人为先 笃行致远奔竞卓越

郑航航 · 2018-05-23

“布丁妈”、“女王shan”、“昊哥”、“娃姐”,这是学生对我院团委办公室4名专职团干部的日常称呼。3女1男,平均年龄29.5岁,这是一个年轻有为、富有朝气的育人团队;56个班,363个寝室,1348名学生,这是一个肩负责任、担当使命的育人团队;中午不午休,晚上迟下班,双休常加班,24小时开机,365天待命,这是一个精力旺盛、永不掉线的育人团队;5个课题,10篇论文,30余项荣誉,这是一个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育人团队。

大爱暖心师亦友,育人因关爱而升温

两年多来,团队4名团干部肩负巨大责任与使命,他们与学生谈话2600余人次,走访学生寝室826余间次,组织开展团日活动352场次,组织开展团员青年政治学习48场次,组织开展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302人次。同时她们主动承担党团课教学任务,开设课程54讲,培训学生达3000余人次。这一切的付出,都让学生倍感温暖。

他们已经忘了,多少次,深夜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送学生去医院;他们已经忘了,多少次,和学生干部组织完活动后清理场地到半夜;他们已经忘了,多少次,夜晚在办公室加班时收到学生让他们早点下班的贴心短信;他们已经忘了,多少次,在志愿活动现场与志愿者们同甘共苦、效力服务。

“布丁妈”钱珊带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孩子,她厌学,害怕走进教室,上课不敢抬头。钱珊发现了她,在与她多次交谈后,钱珊落泪了。她知道这是一个20多年来都不曾拥有梦想的孩子。钱珊用温柔的语言开导她,用自己的经历感染她。渐渐地,女孩变得开朗了,她开始走进课堂,开始与室友交谈,开始寻找自己的未来!

“女王shan”陈姗珊有过这样一次经历。有一天凌晨1点,她的手机响了,手机接通后听到的是一个女生不知所措的哭声,电话里焦急地喊着“老师,我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来了,动不了,你能带我去医院吗?”当时还在哺乳期的她,立马从未满一岁的宝宝身旁爬起,挂断电话后她第一时间赶回学校,开车送学生去医院就诊、拍片、挂点滴,等所有检查项目结束送学生回寝时已经接近凌晨3点了。

“昊哥”林祯昊工作以来就积极投身各项志愿服务工作。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6年筹备G20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的服务经历。因为是在西湖实景演出,由于天气限制和保密需要,排练往往是很晚才开始,到凌晨两三点才结束。志愿者就是要顶住身心压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炎热的夏天,他和志愿者既要完成各项任务,又要在演出场地上做到“隐形”,经常在树丛中被蚊子叮到浑身是包;担心演员中暑,最多的一天往场地搬了上千箱水,自己却累到喘不上气;两个月的暑假回不了家,却不能告知家人具体原因,只能推说是工作很忙。面对这些辛苦,他却说这只是志愿者领队老师应该做到的,是言传身教的生动的育人课。而且,当晚会圆满结束,“G20”字样从水上舞台中升起,烟花点亮了夜晚上空,学生激动地甚至流下泪水时,那一刻他更加肯定这几十天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娃姐”张高娃,刚步入工作就迎来了一名性格孤僻的新生,学生经常在网络上发表一些很消极的言论,甚至把同学的QQ拉黑、旷课。当她发现学生出现这些异常情况后,主动找她谈心,在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明显的抑郁倾向。于是,主动联系父母并陪同她到医院就诊。学生住院期间,只要有空就去探望她,鼓励她积极面对生活。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学生渐渐好起来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对生活和未来也重拾了信心。

类似的微故事不胜枚举,只要学生需要他们,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给他们慰藉,让他们安心。而他们也常常能感受到师生间单纯的互动真情。平常的问候、节日的祝福,面对面的促膝倾听、网络中的实时互动,入校时的腼腆点头、离校时的含泪拥抱,而正是这份真情让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师友情不断升温。

实践育人见真功,育人因创举而增色

这个团队不论是工作理念还是育人举措,坚持与创新并举,不断推陈出新,而且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弘扬青春能量,诠释育人情怀。

他们创建了全国首个助力汉维融合、教育扶贫的公益项目“丝路”课堂。项目把握“互联网+”、“智慧+”前沿技术,依托学校先进的网络直播设备为新疆阿克苏市高中学生打造集文化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空中课堂,先后开展了75期,共有100余名马云的学弟学妹参与其中,受益的新疆学生达2000余名。项目曾被中国教育在线、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外媒报道、杭州日报、杭州网、阿克苏日报、浙江网、浙江发改委官网、杭报在线、浙江援疆公众号、杭州援疆公众号、阿克苏市电视台等多家省内外媒体报道,赢得了阿克苏市各族师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项目荣获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铜奖。

他们创设了全校首款学生工作专属APP“e外”。他们在“e外”中创设师生通讯录版块,全院1300余名学生和100余名老师的交互沟通变得无缝隙;他们在“e外”中创设学生活动在线报名和点评板块,平均每年在线报名学生活动15300余人次,点“赞”1700余次,互动点评800余条;他们在“e外”中增设了家长通讯录,让学院“家文化”变得愈发浓郁,家校互动助推了学生工作的更好开展;他们在“e外”中还增设了校友通讯录,让广大校友重温“外院一家人”的归属感。“e外”曾获首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工作案例三等奖、杭州市共青团“十佳百优”创新项目、杭州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奖、杭州师范大学第二届十佳文明办网示范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共青团工作创新奖等殊荣。

他们组建了全校首支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他们组织成立“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由10名学生党员组成宣讲团成员,结合十九大报告内容,从“明党史”、“知党情”、“学党章”、“跟党走”等主题,深入寝室、班级、年级、团支部、实习点开展宣讲25场。

他们创办了独一无二的“化雨”网络文化工作室。很多师生都是工作室的常客,这个工作室见证着学院每一步发展和建设的足迹,承载着艰巨而又光荣的宣传使命。因为这个团队的努力,学院微信公众号目前已有关注3100人,日均推送图文3篇,日均阅读量491人次,全国高校院系风云榜最好成绩为第二名,并且多次登顶浙江高校院系风云榜前三甲。因为这个团队的努力,学院官方微博目前已拥有粉丝5432人(近学院学生总数的4倍),发送微博累计3558条,微博更新速度快,回复评论及时,很好地促进了学院与学生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这个团队的努力,学院官网已累计发布“思想政治学习专栏”104期,“网上党校”210篇,“学习园地”298篇。

他们筹划了110周年校庆暨40周年院庆盛典。为筹备好校庆院庆活动,他们放弃了一个又一个休息日,一心扑在工作上,加班加点对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在他们与其他行政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组织完成了院牌,院徽创作发布,优秀校友墙,毕业生集体照专墙,宏学大讲堂专墙,院庆宣传片制作,部分院史编纂,院庆贺信收集,庆典专场策划、导演、监制,马云校友回院访谈策划、对接、迎送,校友分会筹备、成立、邀请、召开,庆典大会会场布置,校友留念背景墙制作及摄像,校友报到接待,院庆纪念品领取、制作、购买、分发等工作。他们精心策划了马云校友回访学院师生座谈会,活动圆满成功,受到了老领导、老教师、马云校友以及在校师生的高度好评。

他们打造了志愿服务特色项目“4U志愿日志”。他们倡导将团支部建设与志愿者行动相结合,通过杭州志愿服务网、杭州义工网等主动为学生搜集各类志愿者项目,并与团支书一起打磨每一个项目,为团支部开展每项活动出谋划策。该项目累计参与志愿者1100人次/年,志愿服务100余次/年,志愿者服务时数7000多小时/年,服务对象达2000余人次/年,受到《杭州日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浙江经视等报道。4U志愿者身影活跃在G20、全国学生运动会、互联网大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国城市学年会、侨界精英峰会、同理心亲子课堂、全国英语演讲总决赛等各级大型活动现场。今年5月,他们带领党员志愿者与杭州市余杭区公安分局共建“党员志愿服务基地”,他们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台,希望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和青春汗水为外院志愿服务这张“金名片”不断镀金。“4U志愿日志”获评杭州市共青团“百优”项目、校“共青团工作创新奖”和辅导员创意大赛一等奖等。

他们搭建了生生交互自主平台“我要上讲坛”。他们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大讲堂,充分发挥同伴教育的天然优势,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从开办至今,“我要上讲坛”活动已经举办70余讲,共有70余位外院学子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所感所悟,学生听众达3500余人次。其中曾有留学归来、自主创业、竞赛达人、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标兵、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的精英学子等等。这一平台的创建为学生们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梦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要上讲坛”荣获校“一院一品”品牌培育项目。

硕果芳华铭初心,育人因丰收而添彩

每天一封学工邮件,每周一次学工例会,每周一期学工周报,每月一次学工研讨会,他们将工作实务制度化、规范化,将工作研讨常规化、精细化,正是因为他们的倾情奉献,才收获了团队和学生的硕果累累。

两年多来,他们指导学生一起夺得了多项赛事的佳绩。“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三等奖、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二等奖、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铜奖、浙江省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全国口译大赛浙江省赛一等奖、浙江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第十届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华东赛区)三等奖,以及浙江省优秀社团干部、杭州市大学生优秀志愿者、杭州市优秀学生干部和杭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团干部等。

两年多来,他们指导学生一起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他们倡导以“科研带学风”,引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72人次/年,指导学生参与各级科研项目214人次/年。其中累计8个项目获得省级立项,72个项目获得校级立项,学生公开发表文章50余篇。

两年多来,他们所带领的班级、团队一起奋斗取得了累累硕果。“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浙江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浙江省先进团委”、“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岗”、“浙江省优秀学生寝室”、“浙江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小分队”、“杭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杭州市三八红旗团体”、“杭州市先进团支部”等。在他们的努力下,连续多年蝉联先进团委、学生工作单项奖、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以及新生军训各项荣誉大满贯等,这一个个团体奖项背后凝结着他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两年多来,他们指导学生一起完成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成绩单。累计组建47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共计700多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中3支小分队被确定为校级社会实践重点团队。

两年多来,他们个人也在不断进取,取得了诸多荣誉。钱珊获得浙江省优秀教师暨浙江省高校优秀辅导员、第六届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第六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华东赛区优胜奖、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评选二等奖、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殊荣。陈姗珊荣获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大赛二等奖、杭州师范大学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个人、杭州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杭州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杭州师范大学第五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基础知识竞赛)二等奖等,担任班主任所带班级英语138团支部获评“2015年度杭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团支部”荣誉称号。林祯昊获得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工作先进个人、杭州师范大学优秀专职团干部、杭州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杭州师范大学优秀宣传员(舆情员)、杭州师范大学校庆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张高娃获得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等。

两年多来,他们特别注重工作实务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科研氛围非常浓厚。团队成员共主持各级课题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

教书育人,因关爱而升温;管理育人,因创举而增色;服务育人,因丰收而添彩。外国语学院团委倾力投身于“三育人”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卓然的工作业绩,他们用实践证明了:坚守育人初心,奉献成就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