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中国有句俗语,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诚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能紧跟这个时代;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人,才不会轻易被这个时代淘汰。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深深为习近平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更是让我认识到,终身学习,并不是一句单薄的口号,而是一种行动,一种信念。
读书的机会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是被外在条件而约束的。在回忆当年七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道:“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农村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习主席仍是抓住了一切可以学习充实自己的机会。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习主席在每每没有书可以阅读时,宁愿走十几里山路去借书,也不愿荒废学习;白天干活他也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是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正是凭借着这样孜孜以求的毅力和热情,习主席在并不轻松的生活中,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充实了自己。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书藏万卷的图书馆、装修精美的书屋、环境幽静的自习室,跟习主席当年的条件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但即使有如此愉悦、先进的条件,人们也不能静下心来读一读书。生活中充斥了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手机不离身、电脑游戏上瘾症,当代的快生活让人们逐渐失去了静心去学习的动力。面对浮躁的社会风气,我们更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时间,多读书,多思考。眼界宽了,烦恼自然也就显得不再如此恼人。因为你的心中已然有一片净土,一方天地。
另外,习主席读书还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应当向习主席看齐,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读书的大好机会,潜心学习,注重学习方法,把终身学习的观念落实到生活中,而不是流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