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简介 Introd
- 中加文明互鉴论坛暨《侧身奔跑》中文版新书发布
- 跨越三洲的流散记忆:莎拉・尼姆菲尔博士应邀来
- 徐世澄研究员解读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我国和加勒比
- 中心赵晶老师参加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
-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招聘公告
- 关于申报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2025年
- 刘鸿武教授谈地方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路径
-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成功获批首批省
- 我中心成功举办首届加勒比华文文学研讨会暨“岁
- 加勒比国家自媒体意见领袖培训班学员一行参观交
- 新书速递 | 王健主编《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第
- 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来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讲
- 安提瓜和巴布达教育部长致信感谢杭师大加勒比地
- 学科建设 | 姜锋:高校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建设:
- 周敏教授接受安提瓜-巴布达国家电视台专访
- 周敏教授在安提瓜和巴布达主流媒体 Pointe Expr
-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主任访问牙买加
-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主任与西印度大
- 杭州师范大学建成“加勒比地区研究大模型”
2025年10月16日下午,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在恕园校区举办“中国-加勒比文明互鉴论坛”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奥地利林茨艺术大学首席研究员、纽约犹太历史中心访问学者莎拉·尼姆菲尔(Sarah Nimführ)博士担任主讲,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教授主持。讲座以犹太侨民的“流散记忆”(Travelling Memory)为主题,带领师生展开一场横跨欧洲、加勒比与中国的历史对话。
莎拉博士以“流散记忆”为核心线索,串联起一段二战时期少为人知的跨洋历史。她指出,在1930年代纳粹迫害的阴影下,多米尼加共和国出人意料地成为1938年法国埃维昂国际难民会议(Évian Conference)上唯一承诺大规模接收犹太难民的国家;与此同时,远在东亚的上海也敞开了庇护的怀抱。最终,约800名难民通过多米尼加的“索苏阿定居项目”(Sosúa Settlement Project)重获新生,而更令人动容的是,战后部分“上海难民”再度启程,辗转前往加勒比,由此形成一条“欧洲-上海-加勒比”的生命航线。
讲座中,鲜活的家族故事为这段宏大的历史写下了细腻的注脚。莎拉博士分享的案例显示,来自德国、奥地利的犹太家庭曾因纳粹政策失去一切,部分人先逃往上海,后于1947年移居索苏阿(Sosúa)。在那里,难民们从拓荒农耕起步,凭借双手逐步建立起医院、学校、剧院,将定居点发展为一个在多米尼加境内的、独具欧洲风味的小镇,堪称“岛屿中的岛屿”(an island within an island)。尽管当地的接纳政策最初混杂着“种族改良”(racial improvement)与外交考量,但对劫后余生的难民而言,这里无疑是战后重建生活、实现跨文化共生的重要避风港。
那么,究竟何为“流散记忆”?莎拉博士阐释道,它并非定格于某时某地的静态遗存,而是一种跨越代际与国界的活态传承。无论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墙上的姓名、索苏阿的年度纪念活动、奥地利校园里的纪念碑,还是家族餐桌上的口述故事,都是这张全球记忆网络中的鲜活节点。正如一位犹太后裔所说:“即使我并非在犹太文化中长大,这段家族史仍是我的文化遗产。”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就加勒比地区身份认同、如何开展加勒比地区研究等话题与莎拉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她特别分享了自身从地中海移民研究转向加勒比犹太侨民故事的历程,鼓励研究者保持对田野调查中“意外发现”的开放心态,并注重档案研究与口述历史的结合。
讲座最后,周敏院长感谢莎拉博士带来的深刻分享,“流散记忆”的视角更为我们理解文明互鉴、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她强调,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将持续致力于搭建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对话平台,推动国别区域研究走向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