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2025级新生见面会

  •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座谈会

  • “‘ 西方文论关键词’ 重点专栏与外国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 高端学术论坛

  • 杭州师范大学名誉教授聘任仪式暨中国—加勒比青年发展与合作交流会首场活动

  • 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

当前位置:首页   加勒比中心
新索邦大学格扎维埃·加尼耶教授应邀来加勒比研究中心讲座
发布日期:2025-11-03 14:03:41  发布者: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

2025年10月29日上午,新索邦大学教授、法兰西大学研究院资深成员格扎维埃·加尼耶(Xavier Garnier)教授应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之邀,为师生带来了题为《沙班·罗伯特:斯瓦希里语生态诗学探析》的讲座。加尼耶教授引领现场师生从生态语言学的独特视角,深入剖析了斯瓦希里语在诗歌中迸发的生命力量。

加尼耶教授以沙班·罗伯特1960年发表的同名诗篇《斯瓦希里语》(“Kiswahili”)为核心,开篇便引用了其中广为流传的诗句——“Titi la mama ni tamu, jingine jalishi hamu”(母亲的乳房如此温润柔软,世间无他物可替代其慰藉)。他指出,诗人将母语比作滋养生命的母乳,这一核心意象在全诗四十三节中如副歌般回响,构建了一套将语言与身体需求紧密相连的生态隐喻体系。

从生态语言学这一前沿视角出发,加尼耶教授阐释了罗伯特如何通过诗歌,为当时尚未获得全球性广泛认可的斯瓦希里语捍卫“生命空间”。他分析指出,诗歌并非将语言视为孤立的抽象符号,而是将其置于与“移动的身体”“周遭环境”以及“其他语言的持续互动”的生动关系网络中,揭示了语言作为一种生命体的存在与发展方式。

讲座中,加尼耶教授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罗伯特诗歌中的生态智慧。他首先解读了《寂静》(“Kimya”)一诗,阐述了“沉默”作为言语基底的哲学意义,认为它既是孕育声音的丰厚土壤,也可能成为吞噬生命、阻碍交流的致命力量。而《我们的语言》(“Lugha Yetu”)等诗作,揭示了斯瓦希里语如同森林中的生命,其生命力在于“流动”与“传播”,唯有主动与更多人接触,方能远离萎缩与消亡。基于诗歌文本细读,加尼耶教授进一步指出,罗伯特诗歌中语言的能量,如同泉源、河流与风,是一种生态性的能量,它源自生物圈,并在大气中借助声音进行传播,使语言能够打破寂静的屏障,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回响。

最后,加尼耶教授将议题延伸至翻译的生态学。他以罗伯特本人对诗歌的英语“改编”为例,巧妙地将诗中“母牛的呼唤”等意象,与语言在跨语际流通过程中的适应与转化相类比,生动地说明了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必然性与积极性。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就斯瓦希里语的实际生命力、生态诗学理论的适用性等问题,与加尼耶教授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本次讲座通过斯瓦希里语的个案,为在场师生理解所有在交流与融合中焕发生机的语言与文化提供了深邃的“生态”视角,带来了一场充满思辨的学术盛宴。

图一

加勒比中心

新索邦大学格扎维埃·加尼耶教授应邀来加勒比研究中心讲座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 · 2025-11-03

2025年10月29日上午,新索邦大学教授、法兰西大学研究院资深成员格扎维埃·加尼耶(Xavier Garnier)教授应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之邀,为师生带来了题为《沙班·罗伯特:斯瓦希里语生态诗学探析》的讲座。加尼耶教授引领现场师生从生态语言学的独特视角,深入剖析了斯瓦希里语在诗歌中迸发的生命力量。

加尼耶教授以沙班·罗伯特1960年发表的同名诗篇《斯瓦希里语》(“Kiswahili”)为核心,开篇便引用了其中广为流传的诗句——“Titi la mama ni tamu, jingine jalishi hamu”(母亲的乳房如此温润柔软,世间无他物可替代其慰藉)。他指出,诗人将母语比作滋养生命的母乳,这一核心意象在全诗四十三节中如副歌般回响,构建了一套将语言与身体需求紧密相连的生态隐喻体系。

从生态语言学这一前沿视角出发,加尼耶教授阐释了罗伯特如何通过诗歌,为当时尚未获得全球性广泛认可的斯瓦希里语捍卫“生命空间”。他分析指出,诗歌并非将语言视为孤立的抽象符号,而是将其置于与“移动的身体”“周遭环境”以及“其他语言的持续互动”的生动关系网络中,揭示了语言作为一种生命体的存在与发展方式。

讲座中,加尼耶教授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罗伯特诗歌中的生态智慧。他首先解读了《寂静》(“Kimya”)一诗,阐述了“沉默”作为言语基底的哲学意义,认为它既是孕育声音的丰厚土壤,也可能成为吞噬生命、阻碍交流的致命力量。而《我们的语言》(“Lugha Yetu”)等诗作,揭示了斯瓦希里语如同森林中的生命,其生命力在于“流动”与“传播”,唯有主动与更多人接触,方能远离萎缩与消亡。基于诗歌文本细读,加尼耶教授进一步指出,罗伯特诗歌中语言的能量,如同泉源、河流与风,是一种生态性的能量,它源自生物圈,并在大气中借助声音进行传播,使语言能够打破寂静的屏障,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回响。

最后,加尼耶教授将议题延伸至翻译的生态学。他以罗伯特本人对诗歌的英语“改编”为例,巧妙地将诗中“母牛的呼唤”等意象,与语言在跨语际流通过程中的适应与转化相类比,生动地说明了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必然性与积极性。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就斯瓦希里语的实际生命力、生态诗学理论的适用性等问题,与加尼耶教授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本次讲座通过斯瓦希里语的个案,为在场师生理解所有在交流与融合中焕发生机的语言与文化提供了深邃的“生态”视角,带来了一场充满思辨的学术盛宴。

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