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区域国别研究:文学和文化的视角”论坛

  •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 2024级本科生外“新”人见面会

  • 外语教育学与新质外语教育力高端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新闻动态
外国语学院举办“文化遗产与记忆:从过去到未来”讲座
发布日期:2021-06-14 09:24:04  发布者:文|外国语学院马庆凯 文|外国语学院马庆凯

2021年6月11日下午,国际遗产学界著名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未来”教席主持、林奈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Cornelius Holtorf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文化遗产与记忆:从过去到未来”的讲座。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共130余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马庆凯博士主持。

首先,Cornelius Holtorf教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做了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启动于1992年,旨在推动全球高校及研究机构之间在各学科领域协同合作,力求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高校设立了700多个教席,中国高校有20个。

随后,Cornelius Holtorf教授从记忆、文化遗产、过去与未来三个方面详细展开论述。他结合自身的童年经历,指出文化遗产是对过去记忆的承载,而“记忆”包含追寻个体身份的个人记忆和维系社会的集体记忆两个层面。Cornelius Holtorf教授将文化遗产定义为“使我们想起过去(遥远的或最近的)的东西”,他认为集体记忆是群体的共同的回忆,塑造了群体的身份认知。

接着,Cornelius Holtorf教授指出记忆与文化遗产既关乎人类的过去,又连接着人类的未来,记忆与遗产表达了我们对未来的认知。文化遗产的保存有一定的目的,它们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希望在未来成为什么样的自己。通过对欧洲各国多个案例的讨论,Cornelius教授提出“未来也塑造着文化遗产与记忆”这一新颖观点,文化遗产是一个群体记忆的承载,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许。

在问答环节,Cornelius教授和听众围绕中国博物馆与纪念场所快速增长的现象、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含义、如何改进当下的遗产实践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最后,来自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瑞华德学院的Riemer Knoop教授受邀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我们应认真地思考未来这一维度,站在未来的视角去认识记忆与遗产,将其纳入文化遗产领域的工作目标。同时,各学科的力量有必要团结在一起,将文化遗产视为一种有意义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加强对其他领域的了解,从而促进相互尊重与包容,创造更好的未来。

本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半小时,Cornelius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与国际前沿的思考使得讲座深入浅出,校内外的听众们纷纷表示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文化遗产、记忆、过去与未来三者的理解。


外国语学院举办“文化遗产与记忆:从过去到未来”讲座

外国语学院举办“文化遗产与记忆:从过去到未来”讲座

新闻动态

外国语学院举办“文化遗产与记忆:从过去到未来”讲座

钱珊 · 2021-06-14

2021年6月11日下午,国际遗产学界著名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未来”教席主持、林奈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Cornelius Holtorf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文化遗产与记忆:从过去到未来”的讲座。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共130余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马庆凯博士主持。

首先,Cornelius Holtorf教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做了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启动于1992年,旨在推动全球高校及研究机构之间在各学科领域协同合作,力求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高校设立了700多个教席,中国高校有20个。

随后,Cornelius Holtorf教授从记忆、文化遗产、过去与未来三个方面详细展开论述。他结合自身的童年经历,指出文化遗产是对过去记忆的承载,而“记忆”包含追寻个体身份的个人记忆和维系社会的集体记忆两个层面。Cornelius Holtorf教授将文化遗产定义为“使我们想起过去(遥远的或最近的)的东西”,他认为集体记忆是群体的共同的回忆,塑造了群体的身份认知。

接着,Cornelius Holtorf教授指出记忆与文化遗产既关乎人类的过去,又连接着人类的未来,记忆与遗产表达了我们对未来的认知。文化遗产的保存有一定的目的,它们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希望在未来成为什么样的自己。通过对欧洲各国多个案例的讨论,Cornelius教授提出“未来也塑造着文化遗产与记忆”这一新颖观点,文化遗产是一个群体记忆的承载,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许。

在问答环节,Cornelius教授和听众围绕中国博物馆与纪念场所快速增长的现象、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含义、如何改进当下的遗产实践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最后,来自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瑞华德学院的Riemer Knoop教授受邀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我们应认真地思考未来这一维度,站在未来的视角去认识记忆与遗产,将其纳入文化遗产领域的工作目标。同时,各学科的力量有必要团结在一起,将文化遗产视为一种有意义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加强对其他领域的了解,从而促进相互尊重与包容,创造更好的未来。

本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半小时,Cornelius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与国际前沿的思考使得讲座深入浅出,校内外的听众们纷纷表示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文化遗产、记忆、过去与未来三者的理解。


外国语学院举办“文化遗产与记忆:从过去到未来”讲座

外国语学院举办“文化遗产与记忆:从过去到未来”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