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时代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出路——文化视角的反思
- 地方高校如何发挥特色优势培养区域地方高校如何
- Research Trends, Theoretical Relevance, and
- 外国文学研究的话语自觉——以非洲文学为中心
- 话语互动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 芥川龙之介对法国文学的接受:《马脚》再考
- 重现1921年芥川龙之介的西湖游历
- 翻译的“忠诚”:以葛浩文为例谈翻译的危机
- 悟之弥细 究之弥深:基于汉译的选题思考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球教育治理
- 如何研究加勒比国家
- 翻译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兼谈翻译研究类课
- 加勒比“封”情
- 如何写好区域国别研究中决策咨询报告
- 《理解当代中国》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新路径:语言
- 文学中的情感与情感共同体——以美国文学为例
- 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超学科路径
- 原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可以这么做——理解詹明
- 古巴社会主义研究方法论
- 作为叙事对象的语言魔法、翻译政治与民族命运—
时间:2025年9月26日14:00
地点:行政楼417
主讲内容:
地方高校应立足自身所在地区的特色与需求,同时深入研究对象区域(如特定国家或地区)。例如,浙江师范大学依托浙江对非经贸合作优势,将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服务中非合作的高端人才。地方高校可结合本地产业、文化、地缘等特色,确定研究对象区域,形成“两头落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既服务地方发展,又扎根研究对象区域。区域国别学强调实践性,人才需具备实地调研能力和一线经验。地方高校应鼓励师生深入研究对象区域开展田野调查,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如与国外高校、智库、企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访学机会,积累一手资料和人脉资源,培养“摸得到路、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的务实人才。人才培养应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地方高校可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合作等战略,结合本地特色,开展针对性研究和人才培养。例如,沿海高校可聚焦海洋经济与国际合作,内陆高校可关注内陆开放通道建设等,使人才培养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
主讲人简介:
刘鸿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主任、校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院长、二级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秘书长,教育部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出版个人学术专著二十多部,策划主编非洲研究丛书两百多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多篇。2009年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非友好贡献奖”,当选“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2022年与金华市联合主持完成的《中非经贸合作理论与实践》获浙江省改革突破银奖。2024年获国家人力资源部与教育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