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我院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加勒比文学史研究”开题论证会

  • “英美文学书库”捐赠暨“外国文学与共同体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新书发布会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1
近期学术活动预告(5.12日-19日)
发布日期:2017-05-12 10:40:27  发布者:郑航航

1.钱兆明教授系列讲座

主讲人:钱兆明教授

时间:512日(周五)15:00-16:30

    515日(周一)16:00-17:45

地点:恕园19-208

2. 海外名家讲堂第44

题目: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and Changing Definitions of Proficiency

主讲人:Professor Suresh Canagarajah

时间:515日(周一)13:30

地点:恕园19-501

主讲人简介: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人文学院 Edwin Erle Sparks (校史第八位校长)教授,英语系、应用语言学系教授。Dr. Canagarajah研究领域为修辞与写作、世界英语、批判性教学法。其研究对美国二语教学领域有重要影响,2015年被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TESOL) 评为5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教授;其专著 Canagarajah, A. S. (2013). Translingual practice: Global Englishes and cosmopolitan rel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分别被英美权威语言学研究机构评为年度最佳书籍,本人被评为年度最杰出教授。

讲座内容简介:

Debates about testi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have revolved around two important questions. They are: Whose norms should we adopt? How do we define proficien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have been dominated by positions belonging to two well-entrenched ideological camps that I would label the World Englishes (WE) perspective (see Lowenberg 2002) and the Standard English (SE) perspective (see Davies 2002). SE would argue that the norm for testing should center on one of the dominant varieties—standardized British or American English. WE proponents would contest the relevance of these exogenous norms for postcolonial communities with institutionalized varieties of their own, and would argue that correctnes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local norms. As for proficiency, SE proponents would measure it in terms of the “native speaker,” defined as the monolingual speaker from the homogeneous “inner circle” speech communities that have traditionally claimed ownership over the language. For WE proponents, proficiency means the ability to engage in meaningful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functions in multilingual communiti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ventions. While scholars of both campus have been engaged in this debate, unknown to them the ground has been shifting under our feet. We find ourselves in a new geopolitical order with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needs. What I call postmodern globalization rules the previous arguments irrelevant and calls for a more complex orientation that moves the discourse on proficiency to a totally different level.

In this presentation, I first introduce the changing social context and outline the new communicative needs people are faced with. Based on this context, I then describe the new orientation to norms and proficiency that should inform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This means that we have to move away from the previous paradigms of teaching to creatively devise new practices that would address our emerging communicative needs.

3.翻译研究所学术沙龙

题目:BTI Education: in Theory, in Professional Coaching, in T&I Practice, and More

主讲人:陈刚教授

时间:5171330

地点:恕园19-501

主讲人简介: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英语)特级导游(浙江省惟一的一名),译审,翻译学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所长,兼浙江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出书60余部,有关专著在全国或涉外旅游业内均为首部。研究领域:(1)翻译学、跨文化翻译与交流、旅游翻译、口笔译教学与研究等。 (2)旅游英语、跨文化导游、导游培训与管理、涉外旅行社管理等。主要开设课程: (1)研究生课程:翻译实践与理论、中外翻译理论对比、译文研究与跨文化交际、文学翻译专题、应用语言学与翻译实践等。 (2)本科生课程:英译汉、汉译英、口译、高级英汉互译、翻译学导论、翻译学、翻译研究、CATTI口笔译、文化旅游翻译、新闻翻译、文学多体裁英汉互译、翻译论文写作指南等。

活动内容简介:

 翻译本科专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4.海外名家讲堂第45期:

题目: Culture and pragmatic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语言教学中文化语用知识)

主讲人: Prof. Dilin Liu (University of Alabama)

时间:518日(周四)13:00--15:00

地点:恕园19-109

主讲人简介:

 Dr.Dilin Liu (刘迪麟),美籍华人,现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英语系教授和应用语言学专业主任,曾任世界英语教师协会应用语言学分会会长,俄克拉荷马州TESOL协会会长,主要从事语料库语言学和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担任TESOL Quarterly等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和审稿人。近年来在国际顶级语言学期刊(SSCI期刊) 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1部,并有大量其它文章著作发表在学术期刊和论文集;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题发言,反响热烈,享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

内容简介: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被文化塑造的同时也塑造文化。语用学是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讲座将探讨,文化语用知识在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语用的定义及两者的关系;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地讲授文化语用知识。

讲座内容简介: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被文化塑造的同时也塑造文化。语用学是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讲座将探讨,文化语用知识在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语用的定义及两者的关系;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地讲授文化语用知识。

5.宏学大讲堂第187期:陈世丹教授谈“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要义”

主题: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要义

时间:2017519日(周五)下午1330-15:00

地点:仓前校区 恕园19-208

主讲人:陈世丹教授

主讲人简介:

陈世丹,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英语系主任,英美文学、西方文论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理事。完成和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主题与艺术手法论”(97CWW004)、“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研究”(06BWW017)和“多克特罗小说艺术研究”(13BWW038)。在研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1项“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总论”(16XNLG01)。出版学术专著《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2002)、《虚构亦真实》(2005)、《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中、英文版,2010)、《关注现实与历史之真实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2012)、《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2013)、《后现代人道主义小说家冯内古特》(2014)等9部;主编教材《美国文学史》(英文版本科教材,上、下册,2013)和《21世纪新编美国文学选读》(英文版本科生教材,上、下册,2013)、《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英文版研究生教材2010)等6部。发表国家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2005)、“代码”(2005)、“《五号屠场》:一种诗性的语言结构”(2009)、“论后现代主义的排比构成的特殊文本”(2010)、“后现代主义浪漫传奇文本与当代学术界的荒诞景观”(2012)、“多克特罗的创伤叙事解构美国神话”(2014)、“诗歌与注释构成的互文结构和语言游戏”(2015)、“在虚幻世界反思人类认知能力”(2016)等70多篇。

内容简介: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是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关于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伦理学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总是不断地对伦理学的发展提出要求并创造条件,推动伦理学随着社会变革而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有效地履行其用伦理道德的方法和手段指导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后现代西方伦理学自然具有后现代的特征:解构和批判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重建资本主义道德价值体系,重构自我与他者(包括自然)的道德关系,对于指导人和人类共同体的行为,促进全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和谐,发挥了而且正在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从后现代西方伦理学视角解读、阐释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揭示文学文本通过虚构的人与社会所表现的后现代“被接受和认可的伦理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秩序和维系这种秩序的各种规范”,揭示文学文本所描写的后现代“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的变化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和导致的不同结果”,为后现代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 重构资本主义道德价值体系 他者 差异 对他者的绝对责任 为他人的人道主义 民主 正义 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 生态后现代主义   社会生态学 深层生态学 后现代伦理的叙事 对话 狂欢化叙事 互文性叙事

 

学术动态1

近期学术活动预告(5.12日-19日)

郑航航 · 2017-05-12

1.钱兆明教授系列讲座

主讲人:钱兆明教授

时间:512日(周五)15:00-16:30

    515日(周一)16:00-17:45

地点:恕园19-208

2. 海外名家讲堂第44

题目: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and Changing Definitions of Proficiency

主讲人:Professor Suresh Canagarajah

时间:515日(周一)13:30

地点:恕园19-501

主讲人简介: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人文学院 Edwin Erle Sparks (校史第八位校长)教授,英语系、应用语言学系教授。Dr. Canagarajah研究领域为修辞与写作、世界英语、批判性教学法。其研究对美国二语教学领域有重要影响,2015年被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TESOL) 评为5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教授;其专著 Canagarajah, A. S. (2013). Translingual practice: Global Englishes and cosmopolitan rel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分别被英美权威语言学研究机构评为年度最佳书籍,本人被评为年度最杰出教授。

讲座内容简介:

Debates about testi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have revolved around two important questions. They are: Whose norms should we adopt? How do we define proficien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have been dominated by positions belonging to two well-entrenched ideological camps that I would label the World Englishes (WE) perspective (see Lowenberg 2002) and the Standard English (SE) perspective (see Davies 2002). SE would argue that the norm for testing should center on one of the dominant varieties—standardized British or American English. WE proponents would contest the relevance of these exogenous norms for postcolonial communities with institutionalized varieties of their own, and would argue that correctnes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local norms. As for proficiency, SE proponents would measure it in terms of the “native speaker,” defined as the monolingual speaker from the homogeneous “inner circle” speech communities that have traditionally claimed ownership over the language. For WE proponents, proficiency means the ability to engage in meaningful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functions in multilingual communiti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ventions. While scholars of both campus have been engaged in this debate, unknown to them the ground has been shifting under our feet. We find ourselves in a new geopolitical order with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needs. What I call postmodern globalization rules the previous arguments irrelevant and calls for a more complex orientation that moves the discourse on proficiency to a totally different level.

In this presentation, I first introduce the changing social context and outline the new communicative needs people are faced with. Based on this context, I then describe the new orientation to norms and proficiency that should inform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This means that we have to move away from the previous paradigms of teaching to creatively devise new practices that would address our emerging communicative needs.

3.翻译研究所学术沙龙

题目:BTI Education: in Theory, in Professional Coaching, in T&I Practice, and More

主讲人:陈刚教授

时间:5171330

地点:恕园19-501

主讲人简介: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英语)特级导游(浙江省惟一的一名),译审,翻译学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所长,兼浙江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出书60余部,有关专著在全国或涉外旅游业内均为首部。研究领域:(1)翻译学、跨文化翻译与交流、旅游翻译、口笔译教学与研究等。 (2)旅游英语、跨文化导游、导游培训与管理、涉外旅行社管理等。主要开设课程: (1)研究生课程:翻译实践与理论、中外翻译理论对比、译文研究与跨文化交际、文学翻译专题、应用语言学与翻译实践等。 (2)本科生课程:英译汉、汉译英、口译、高级英汉互译、翻译学导论、翻译学、翻译研究、CATTI口笔译、文化旅游翻译、新闻翻译、文学多体裁英汉互译、翻译论文写作指南等。

活动内容简介:

 翻译本科专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4.海外名家讲堂第45期:

题目: Culture and pragmatic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语言教学中文化语用知识)

主讲人: Prof. Dilin Liu (University of Alabama)

时间:518日(周四)13:00--15:00

地点:恕园19-109

主讲人简介:

 Dr.Dilin Liu (刘迪麟),美籍华人,现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英语系教授和应用语言学专业主任,曾任世界英语教师协会应用语言学分会会长,俄克拉荷马州TESOL协会会长,主要从事语料库语言学和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担任TESOL Quarterly等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和审稿人。近年来在国际顶级语言学期刊(SSCI期刊) 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1部,并有大量其它文章著作发表在学术期刊和论文集;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题发言,反响热烈,享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

内容简介: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被文化塑造的同时也塑造文化。语用学是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讲座将探讨,文化语用知识在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语用的定义及两者的关系;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地讲授文化语用知识。

讲座内容简介: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被文化塑造的同时也塑造文化。语用学是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讲座将探讨,文化语用知识在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语用的定义及两者的关系;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地讲授文化语用知识。

5.宏学大讲堂第187期:陈世丹教授谈“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要义”

主题: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要义

时间:2017519日(周五)下午1330-15:00

地点:仓前校区 恕园19-208

主讲人:陈世丹教授

主讲人简介:

陈世丹,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英语系主任,英美文学、西方文论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理事。完成和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主题与艺术手法论”(97CWW004)、“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研究”(06BWW017)和“多克特罗小说艺术研究”(13BWW038)。在研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1项“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总论”(16XNLG01)。出版学术专著《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2002)、《虚构亦真实》(2005)、《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中、英文版,2010)、《关注现实与历史之真实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2012)、《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2013)、《后现代人道主义小说家冯内古特》(2014)等9部;主编教材《美国文学史》(英文版本科教材,上、下册,2013)和《21世纪新编美国文学选读》(英文版本科生教材,上、下册,2013)、《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英文版研究生教材2010)等6部。发表国家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2005)、“代码”(2005)、“《五号屠场》:一种诗性的语言结构”(2009)、“论后现代主义的排比构成的特殊文本”(2010)、“后现代主义浪漫传奇文本与当代学术界的荒诞景观”(2012)、“多克特罗的创伤叙事解构美国神话”(2014)、“诗歌与注释构成的互文结构和语言游戏”(2015)、“在虚幻世界反思人类认知能力”(2016)等70多篇。

内容简介: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是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关于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伦理学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总是不断地对伦理学的发展提出要求并创造条件,推动伦理学随着社会变革而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有效地履行其用伦理道德的方法和手段指导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后现代西方伦理学自然具有后现代的特征:解构和批判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重建资本主义道德价值体系,重构自我与他者(包括自然)的道德关系,对于指导人和人类共同体的行为,促进全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和谐,发挥了而且正在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从后现代西方伦理学视角解读、阐释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揭示文学文本通过虚构的人与社会所表现的后现代“被接受和认可的伦理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秩序和维系这种秩序的各种规范”,揭示文学文本所描写的后现代“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的变化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和导致的不同结果”,为后现代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 重构资本主义道德价值体系 他者 差异 对他者的绝对责任 为他人的人道主义 民主 正义 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 生态后现代主义   社会生态学 深层生态学 后现代伦理的叙事 对话 狂欢化叙事 互文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