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院2020级英语笔译翻译硕士研究生专业实习---
- 外院研究生学术论坛“膏兰论学”第六季英语笔译
- 外院研究生学术论坛“膏兰论学”第六季英语语言
- 外院研究生学术论坛“膏兰论学”第六季英语语言
- 外院研究生学术论坛“膏兰论学”第六季外国语言
- 外院研究生学术论坛“膏兰论学”第六季比较文学
- 外院研究生学术论坛“膏兰论学”第六季比较文学
- 我院学子在浙江省外文学会第一届研究生论坛中荣
- 喜报:我院2名研究生成功获批杭州市外文学会202
- 外国语学院举办2019级翻译硕士实习总结汇报会
- 我院教师与研究生参加“第17届全国功能语言学学
- 关于开展我院第一届研究生口译竞赛(英语)的通知
- 【评奖评优】关于做好2021年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
- 我院青年教师陈海容博士获批2021年浙江省研究生
- 我院研究生参与杭州市咨询委重点课题进行暑期调
- 我院研究生参加“第二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高
- 喜报:我院2020届比较文学方向毕业生袁亚琴考取
- 喜报:我院2018届语言学专业毕业生赵红艳顺利考
-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研究生参加中国英汉语
- 膏兰论学第五期之日语组
停课不停学的校园节奏,实现了“无接触式”的学习与交流。虽然隔着屏幕老师与我们无法实现身体接触的感知,但麦克风的音频收集和视频技术的镜像呈现让我们的每一次呼吸和皱眉都被记录并传输。于是云课堂似乎也成了“最近距离”的授课方式。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帮助信息分享与交流克服空间的障碍,这种仪式感的传播方式也让师生的信息交互细微化、快速化同时也被记录。
新媒体与人工智能的课程是一门相对比较灵活的课程,上课内容也会穿插着介绍许多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作为成长在计算机技术迭代中的Z世代“冲浪重度患者”,我们熟悉新兴的技术运用例如VR、AR、全息影像等。于是,视频会议期间每个人时时的窗口共享,成了学生做老师的快捷通道。
媒体话语研究的课程结合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当下媒体实践的解读。一方面我们利用作业、讨论等平台功能(如图1),实现无障碍无接触式知识共享;另一方面,这种文字或音频形式的输入,将知识的输出以编码的形式被永久的记录,未来无论何时我们需要这些信息内容,获取便轻而易举。
(图1 媒体话语研究作业交流圈)
国际传播学的课程里,卢老师以周的间隔、电子的形式、定期的分享给我们一些较好的文献和书籍(如图2)。在这样的形式下,我们实现了真正的“无纸化”学习。学生的内容展示也结合直播、录播、视频会议的方式,以最优化的形式将知识以最简单的形式传递到课堂之中,实现课堂中和课余时的最高效学习。同时,文件内容的多人同时编辑,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便捷的方式实现讨论和记录。
(图2 阅读
(图2 文献要求分享)
云课堂,虽然缺失了实景面对面的体验感,但却将计算机技术突破时空界限的高效、便捷等优势纳入教学,带给我们学习中“冲浪”的多重感受。疫情期间,借助云课堂不仅实现了学习在云端,也增长了师生交流的可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