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我院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加勒比文学史研究”开题论证会

  • “英美文学书库”捐赠暨“外国文学与共同体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新书发布会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要闻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版报道我校殷企平教授主编《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丛书
发布日期:2021-05-18 11:41:07  发布者:郑航航

    近日,由我校殷企平教授主编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已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套探究英国文学中文化主义传统的学术丛书。该套丛书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的思路,在英国文化观念系谱学的演进历史中探讨文学典籍的生成、流传和演变,发掘文学典籍对民族想象、公共文化和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形塑作用,从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视角为文化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参照。中国社会科学报专版对此进行了报道。华中科技大学惠海峰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陈彦旭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分别撰文对该套丛书进行了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惠海峰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总体经济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中国发展环境也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这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许多人目前经历的那种快节奏社会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和英法在社会转型期的遭遇有诸多相似之处。在这种情况下,该丛书在文化流变的背景下研究英国的文学典籍,剖析其社会功用,探讨文学典籍如何参与社会共同体的塑造,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陈彦旭教授认为,社会转型期更容易产出伟大的文学作品。贯穿该套丛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社会转型激起了英国文学家们的回应,其内容和性质则在文化观念的流动轨迹中得到生动的体现。该丛书揭示了英国文学典籍与英国民族文化中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等文化传统在社会转型期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该丛书对我国如何通过文学典籍建构共有精神家园,加强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增强民族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有着一定的启示。

    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认为,《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这部6卷本的丛书,以文化观念流变为理论切入点,从中国学者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对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典籍进行梳理和研究。文学典籍承载了所在时代的各种鲜明历史印记,具有针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的内涵思想。

    据悉,《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丛书共由6卷组成,第1卷为《总论卷》,着眼于综述整个历史时期文化观念和英国文学典籍之间的互动关系。第2卷为《文化观念萌芽时期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承接《总论卷》,追根寻源,展现早期英国文化观念和文学典籍之间的互动关系。第3卷为《文化观念生长时期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提出约翰逊博士和蒲柏等人与英国启蒙运动时期以来的洛克和沙夫茨伯里等人一脉相承,为推崇理性与注重道德的文学传统注入了强大动力。第4卷为《文化观念成熟时期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探讨了英国文化观念的成熟期为何是在维多利亚时期以及维多利亚文学家们是如何扩充文化观念内涵的,从而助推其进入成熟期这两个问题。第5卷为《文化观念拓展时期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聚焦爱德华时期到二战结束之前英国文学与文化观念之间的互动。第6卷为《文化观念裂变时期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化观念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以致新一代作家必须回应这一冲击,而这种冲击和回应导致了文化观念的裂变。丛书提炼了10个关键词,分别是“转型焦虑”“愿景描述”“共同体形塑”“秩序诉求”“审美趣味”“心智培育”“文学语言的创造”“民族良心”“道德伦理传统”和“工作/生活方式”,勾勒出文化观念的主要内涵。而串联这些关键词及其讨论背后的,是文学乃至文化对于共同体的密切关注和参与塑造的关键过程。



学院要闻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版报道我校殷企平教授主编《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丛书

郑航航 · 2021-05-18

    近日,由我校殷企平教授主编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已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套探究英国文学中文化主义传统的学术丛书。该套丛书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的思路,在英国文化观念系谱学的演进历史中探讨文学典籍的生成、流传和演变,发掘文学典籍对民族想象、公共文化和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形塑作用,从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视角为文化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参照。中国社会科学报专版对此进行了报道。华中科技大学惠海峰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陈彦旭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分别撰文对该套丛书进行了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惠海峰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总体经济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中国发展环境也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这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许多人目前经历的那种快节奏社会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和英法在社会转型期的遭遇有诸多相似之处。在这种情况下,该丛书在文化流变的背景下研究英国的文学典籍,剖析其社会功用,探讨文学典籍如何参与社会共同体的塑造,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陈彦旭教授认为,社会转型期更容易产出伟大的文学作品。贯穿该套丛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社会转型激起了英国文学家们的回应,其内容和性质则在文化观念的流动轨迹中得到生动的体现。该丛书揭示了英国文学典籍与英国民族文化中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等文化传统在社会转型期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该丛书对我国如何通过文学典籍建构共有精神家园,加强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增强民族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有着一定的启示。

    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认为,《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这部6卷本的丛书,以文化观念流变为理论切入点,从中国学者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对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典籍进行梳理和研究。文学典籍承载了所在时代的各种鲜明历史印记,具有针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的内涵思想。

    据悉,《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丛书共由6卷组成,第1卷为《总论卷》,着眼于综述整个历史时期文化观念和英国文学典籍之间的互动关系。第2卷为《文化观念萌芽时期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承接《总论卷》,追根寻源,展现早期英国文化观念和文学典籍之间的互动关系。第3卷为《文化观念生长时期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提出约翰逊博士和蒲柏等人与英国启蒙运动时期以来的洛克和沙夫茨伯里等人一脉相承,为推崇理性与注重道德的文学传统注入了强大动力。第4卷为《文化观念成熟时期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探讨了英国文化观念的成熟期为何是在维多利亚时期以及维多利亚文学家们是如何扩充文化观念内涵的,从而助推其进入成熟期这两个问题。第5卷为《文化观念拓展时期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聚焦爱德华时期到二战结束之前英国文学与文化观念之间的互动。第6卷为《文化观念裂变时期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化观念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以致新一代作家必须回应这一冲击,而这种冲击和回应导致了文化观念的裂变。丛书提炼了10个关键词,分别是“转型焦虑”“愿景描述”“共同体形塑”“秩序诉求”“审美趣味”“心智培育”“文学语言的创造”“民族良心”“道德伦理传统”和“工作/生活方式”,勾勒出文化观念的主要内涵。而串联这些关键词及其讨论背后的,是文学乃至文化对于共同体的密切关注和参与塑造的关键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