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我院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加勒比文学史研究”开题论证会

  • “英美文学书库”捐赠暨“外国文学与共同体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新书发布会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要闻
学院成功举办第一届宏学青年学者论坛
发布日期:2022-08-25 17:05:58  发布者:王琪

822日,外国语学院第一届宏学青年学者论坛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出席本次论坛的著名专家有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陈秀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方维规教授、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选民教授、《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梁展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教授、《外国语》主编束定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张跣教授、信息工程大学外语学科专家组组长钟智翔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陈礼珍教授、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殷企平教授、院长周敏教授等出席论坛。我校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高校300余名师生旁听了本次论坛。

上午论坛开幕式由校科研处副处长陈礼珍教授主持,敏院长致欢迎词专家引领报告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由彭青龙教授、钟智翔教授和王欣教授主持。

第一位主讲嘉宾陈秀武教授了题为《“国别区域学”与外语学科的发展机遇》的报告。陈教授围绕国别区域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展开了讨论,提出外语学科应该注重学科内交叉以及不同学科交叉这一重要观点。此外,陈教授还对杭师大有关的国别区域研究,特别是日本学研究所的发展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其报告内涵深刻,对我校的外语学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位主讲嘉宾方维规教授了题为《本雅明“光晕”概念及艺术思想评说》的报告。方教授对本雅明的“光晕”概念进行了追溯梳理和阐释辨析。在讨论了“光晕”概念的汉译及双关性之后,方教授着重阐释了本雅明在《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有关“光晕”的表述。他认为艺术作品透出的光晕是一种神性境界或象外之象“光晕”也是本雅明所迷恋的启示。方教授的报告视野开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第三位主讲嘉宾罗选民教授了题为《大翻译与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的报告。罗教授提出大翻译的思路,指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要立足世界格局之上,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形象的建构与文化传播,突破由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不仅创造优秀的翻译作品,还通过翻译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互鉴。罗教授的报告思路清晰,让我们重新思考了翻译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四位主讲嘉宾梁展研究员了题为《历史与文学作为文化实践——论史学的文学化与文学研究的历史化》的报告。梁研究员主要围绕历史研究的文学化和文学研究的历史化问题、历史学界对文学理论所持的观点、人文主义对文学研究产生的影响这个话题展开了论述。梁研究员指出人文主义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诗性思维是一切历史理论的前提。他的报告高屋建瓴,对当下的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五位主讲嘉宾束定芳教授了题为《语言研究的两个取向——兼论语言研究的传承与创新》的报告。束教授通过最新的研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语言和大脑、语言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语言研究有个基本的取向,即从世界语言看汉语、以汉语事实验证或补充国外语言理论。束教授还强调青年学者可以尝试从以下个方面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兼容并蓄、六经注我,挖掘母语和方言资源,发挥外语的优势,问题导向、关注应用。束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为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六位主讲嘉宾张跣教授了题为《理论是一种待开启的可能性》的报告。张教授讨论了人文学科以及文学理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出文学理论不是实用的工具,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其基本特性在于片面性、假定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理论架构的二律背反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片面性困境与普遍性追求的悖反,二是确定性追求与创造性精神的悖反。张教授的报告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令人醍醐灌顶。

下午青年学者论坛分为外国文学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组及翻译文化组。我院30名青年学者分享了最新的学术成果,陈茂林教授、周敏教授、詹宏伟教授、李颖教授、裘禾敏教授、孙立春教授分别作了点评,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校内外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本次论坛是一个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

   论坛闭幕式由副院长孙立春教授主持,陈茂林教授、李颖教授、裘禾敏教授分别作了小组汇报。学院党委书记潘春雷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关注青年教师发展就是关注学院的未来发展,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他希望青年教师要在教学、科研及育人等各方面做好合理规划,在学术上要辛勤耕耘,要有做大学问和做大先生的志向。



学院要闻

学院成功举办第一届宏学青年学者论坛

王琪 · 2022-08-25

822日,外国语学院第一届宏学青年学者论坛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出席本次论坛的著名专家有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陈秀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方维规教授、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选民教授、《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梁展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教授、《外国语》主编束定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张跣教授、信息工程大学外语学科专家组组长钟智翔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陈礼珍教授、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殷企平教授、院长周敏教授等出席论坛。我校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高校300余名师生旁听了本次论坛。

上午论坛开幕式由校科研处副处长陈礼珍教授主持,敏院长致欢迎词专家引领报告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由彭青龙教授、钟智翔教授和王欣教授主持。

第一位主讲嘉宾陈秀武教授了题为《“国别区域学”与外语学科的发展机遇》的报告。陈教授围绕国别区域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展开了讨论,提出外语学科应该注重学科内交叉以及不同学科交叉这一重要观点。此外,陈教授还对杭师大有关的国别区域研究,特别是日本学研究所的发展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其报告内涵深刻,对我校的外语学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位主讲嘉宾方维规教授了题为《本雅明“光晕”概念及艺术思想评说》的报告。方教授对本雅明的“光晕”概念进行了追溯梳理和阐释辨析。在讨论了“光晕”概念的汉译及双关性之后,方教授着重阐释了本雅明在《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有关“光晕”的表述。他认为艺术作品透出的光晕是一种神性境界或象外之象“光晕”也是本雅明所迷恋的启示。方教授的报告视野开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第三位主讲嘉宾罗选民教授了题为《大翻译与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的报告。罗教授提出大翻译的思路,指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要立足世界格局之上,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形象的建构与文化传播,突破由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不仅创造优秀的翻译作品,还通过翻译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互鉴。罗教授的报告思路清晰,让我们重新思考了翻译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四位主讲嘉宾梁展研究员了题为《历史与文学作为文化实践——论史学的文学化与文学研究的历史化》的报告。梁研究员主要围绕历史研究的文学化和文学研究的历史化问题、历史学界对文学理论所持的观点、人文主义对文学研究产生的影响这个话题展开了论述。梁研究员指出人文主义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诗性思维是一切历史理论的前提。他的报告高屋建瓴,对当下的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五位主讲嘉宾束定芳教授了题为《语言研究的两个取向——兼论语言研究的传承与创新》的报告。束教授通过最新的研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语言和大脑、语言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语言研究有个基本的取向,即从世界语言看汉语、以汉语事实验证或补充国外语言理论。束教授还强调青年学者可以尝试从以下个方面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兼容并蓄、六经注我,挖掘母语和方言资源,发挥外语的优势,问题导向、关注应用。束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为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六位主讲嘉宾张跣教授了题为《理论是一种待开启的可能性》的报告。张教授讨论了人文学科以及文学理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出文学理论不是实用的工具,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其基本特性在于片面性、假定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理论架构的二律背反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片面性困境与普遍性追求的悖反,二是确定性追求与创造性精神的悖反。张教授的报告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令人醍醐灌顶。

下午青年学者论坛分为外国文学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组及翻译文化组。我院30名青年学者分享了最新的学术成果,陈茂林教授、周敏教授、詹宏伟教授、李颖教授、裘禾敏教授、孙立春教授分别作了点评,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校内外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本次论坛是一个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

   论坛闭幕式由副院长孙立春教授主持,陈茂林教授、李颖教授、裘禾敏教授分别作了小组汇报。学院党委书记潘春雷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关注青年教师发展就是关注学院的未来发展,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他希望青年教师要在教学、科研及育人等各方面做好合理规划,在学术上要辛勤耕耘,要有做大学问和做大先生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