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我院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加勒比文学史研究”开题论证会

  • “英美文学书库”捐赠暨“外国文学与共同体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新书发布会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预告
高奋教授谈“论文艺批评模式”
发布日期:2020-11-09 14:00:35  发布者:郑航航

主题:论文艺批评模式——以罗杰·弗莱的艺术批评实践为例

时间:2020年11月11日(周三)15:30—17:00

地点:外国语学院19-208;线上:外国语学院学术沙龙群

主讲: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高奋教授

主办:敦雅书社、英美文学研究所

主讲人简介:

高奋,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外文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作协会员。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2006-2007)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1995-1996)。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女性文学、西方文论。对英美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华莱士·斯蒂文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东方文化的关系作深入研究。迄今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要包括:《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2016)、《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2012)、《小说、诗歌与戏剧探寻之旅——英语文学导读》(201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源与流》(2000)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要包括:W. B. Yeats's Lapis Lazuli and Chinese Poetics”(Style, Volume 53, Number 1, 2019);Ethical Choice i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and Chinese Way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Vol. 3, No. 2,2019);《新时代中国外国文学批评的立场、导向和方法》(《浙江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近百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述评》,《浙江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中国眼睛》(《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英国文学疆界的有机建构》(《外国文学》,2015年第5期);《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古希腊文学》(《外国文学》,20135期);《批评,从观到悟的审美体验—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批评理论》《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2009)、《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及其文学创作实践研究》(2014),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内容简介:

在文艺批评中,我们曾普遍借鉴了欧美的语言学批评模式(如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或阐释学批评模式(如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空间批评等),前者聚焦文本的内在构成,后者以某特定外在理论去阐释作品,两种模式的优劣明显。中国诗学所倡导的“知音”模式值得予以重视,此批评模式并非局限于中国,在20世纪欧美批评中均有显现,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的批评实践就是显著例证。

罗杰·弗莱具有宽广的全球化艺术批评视野,其艺术批评涉及欧亚非美四大洲的艺术作品。他倡导用批评家之心领悟作家作品的情志,以获得生命体验的共鸣和洞见,最终揭示蕴藏于艺术形式之中的意味,其批评特性与中国传统批评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范畴相通,这一点充分表现在他对乔托、塞尚、伦勃朗的艺术批评和他对法国艺术史、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中。弗莱艺术批评的贡献在于,不仅将狄德罗的文学性艺术批评,罗斯金的道德性艺术评判和瓦特·佩特的印象式批评推进到审美批评层面,而且实践了古今艺术与世界艺术批评的贯通。剖析其批评特性,有益于我们反思文艺批评的本质和方法。


学术预告

高奋教授谈“论文艺批评模式”

郑航航 · 2020-11-09

主题:论文艺批评模式——以罗杰·弗莱的艺术批评实践为例

时间:2020年11月11日(周三)15:30—17:00

地点:外国语学院19-208;线上:外国语学院学术沙龙群

主讲: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高奋教授

主办:敦雅书社、英美文学研究所

主讲人简介:

高奋,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外文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作协会员。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2006-2007)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1995-1996)。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女性文学、西方文论。对英美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华莱士·斯蒂文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东方文化的关系作深入研究。迄今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要包括:《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2016)、《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2012)、《小说、诗歌与戏剧探寻之旅——英语文学导读》(201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源与流》(2000)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要包括:W. B. Yeats's Lapis Lazuli and Chinese Poetics”(Style, Volume 53, Number 1, 2019);Ethical Choice i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and Chinese Way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Vol. 3, No. 2,2019);《新时代中国外国文学批评的立场、导向和方法》(《浙江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近百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述评》,《浙江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中国眼睛》(《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英国文学疆界的有机建构》(《外国文学》,2015年第5期);《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古希腊文学》(《外国文学》,20135期);《批评,从观到悟的审美体验—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批评理论》《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2009)、《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及其文学创作实践研究》(2014),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内容简介:

在文艺批评中,我们曾普遍借鉴了欧美的语言学批评模式(如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或阐释学批评模式(如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空间批评等),前者聚焦文本的内在构成,后者以某特定外在理论去阐释作品,两种模式的优劣明显。中国诗学所倡导的“知音”模式值得予以重视,此批评模式并非局限于中国,在20世纪欧美批评中均有显现,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的批评实践就是显著例证。

罗杰·弗莱具有宽广的全球化艺术批评视野,其艺术批评涉及欧亚非美四大洲的艺术作品。他倡导用批评家之心领悟作家作品的情志,以获得生命体验的共鸣和洞见,最终揭示蕴藏于艺术形式之中的意味,其批评特性与中国传统批评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范畴相通,这一点充分表现在他对乔托、塞尚、伦勃朗的艺术批评和他对法国艺术史、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中。弗莱艺术批评的贡献在于,不仅将狄德罗的文学性艺术批评,罗斯金的道德性艺术评判和瓦特·佩特的印象式批评推进到审美批评层面,而且实践了古今艺术与世界艺术批评的贯通。剖析其批评特性,有益于我们反思文艺批评的本质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