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读日本战后文学——以安部公房为例
- 文学研究中的史料——樽本照雄的范例和AI的效用
- 岛屿研究的多维视角:从加勒比群岛出发
- 新文科背景下国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与论证
- 研究问题的可靠性与时代性
- 第三波:全球南方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 重读《第二十二条军规》:约塞连何以一直活着?
- SSCI期刊论文跨学科研究选题的艺术与策略
- 立场与立场表达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
- 川端康成的战争体验与文学创作
- 翻译为什么失败
- 大语言模型赋能高校翻译教育和就业
- 打通翻译的最后一英里——搜商
-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课程设计与实施
- 时间、货币、机器——德意志浪漫文本的另一种“
- 量子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学研究
- 统制与谎言:战时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化研究
- 培养国际传播中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创新实践
- 译诗之难和译诗之法
- Spectral Figures Flashing in the House of (B
时间:2024年10月23日13:30
地点:恕园25-106
主讲内容:
在菲利普·罗斯最负盛名的“美国三部曲”中,《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 1997)荣膺1998年普利策小说大奖。该作通过记忆的重构性与差异性共生共融的双重特性展示了个体身份的错位、伦理秩序的混乱及蕴含其中令人无法忽视的身份焦虑,乃至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度反思。小说中,双重记忆的混乱无序以时间回溯的方式展现出多恩被光鲜亮丽公众形象“新泽西小姐”所遮蔽,以及受到女儿、母亲和妻子多重伦理身份规训下不为人知的个性复杂的悲剧性女性形象。截然不同的记忆构建了完全不一样的个体身份认同,在时间的阡陌纵横中赋予了回忆别样的色彩。
文学研究建立在合作与对话的基础之上。基于文本本身的多义性,借由对话作为根基,其目标是发掘、探究所有的独异性,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内涵,构建所谓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外学术交流的平台,传播中国学术话语,继续助推中国学术走出去,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
主讲人简介:
刘兮颖,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英美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记忆理论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美国族裔小说中的流动性书写与情感地缘政治研究”,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美国犹太文学中的记忆书写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犹太伦理与叙事艺术:索尔•贝娄小说研究”,参加八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受难意识与犹太伦理取向:索尔,贝娄小说研究》,已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十数篇文章被A&HCI收录。曾获湖北省社科期刊第二届专题优秀作品三等奖。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于2014.8-2015.8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