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读日本战后文学——以安部公房为例
- 文学研究中的史料——樽本照雄的范例和AI的效用
- 岛屿研究的多维视角:从加勒比群岛出发
- 新文科背景下国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与论证
- 研究问题的可靠性与时代性
- 第三波:全球南方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 重读《第二十二条军规》:约塞连何以一直活着?
- SSCI期刊论文跨学科研究选题的艺术与策略
- 立场与立场表达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
- 川端康成的战争体验与文学创作
- 翻译为什么失败
- 大语言模型赋能高校翻译教育和就业
- 打通翻译的最后一英里——搜商
-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课程设计与实施
- 时间、货币、机器——德意志浪漫文本的另一种“
- 量子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学研究
- 统制与谎言:战时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化研究
- 培养国际传播中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创新实践
- 译诗之难和译诗之法
- Spectral Figures Flashing in the House of (B
时间:2025年3月12日13:30
地点:恕园19-205
主讲内容:
我国学界有一句老话:“文史不分家。”史料对文学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何使用史料却因人而异。日本学者樽本照雄的《林纾冤案事件簿》中译本出现后,在我们比较文学和现代文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些已经标准化的表述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今年寒假期间Deepseek问世,其他智能助手也将轮番上场,史料收集使用的难度大大降低,传统意义上的“学问”似乎失去了光环。在新的语境下,我们仍然大有可为,一是言人所未言,二是设计问题,使人工智能服务于自己独特的创新目的。
主讲人简介:
陆建德,生于杭州建德村,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教委奖学金留学英国。长期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曾任副所长、所长以及《文学评论》等刊物主编,现系厦门大学讲座教授、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作包括《思想背后的利益》和《自我的风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