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背景下国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与论证
- 研究问题的可靠性与时代性
- 第三波:全球南方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 重读《第二十二条军规》:约塞连何以一直活着?
- SSCI期刊论文跨学科研究选题的艺术与策略
- 立场与立场表达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
- 川端康成的战争体验与文学创作
- 翻译为什么失败
- 大语言模型赋能高校翻译教育和就业
- 打通翻译的最后一英里——搜商
-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课程设计与实施
- 时间、货币、机器——德意志浪漫文本的另一种“
- 量子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学研究
- 统制与谎言:战时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化研究
- 培养国际传播中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创新实践
- 译诗之难和译诗之法
- Spectral Figures Flashing in the House of (B
- 韩国的文化与音乐
- 人工智能驱动韩国语教育研究现状
- 如何撰写资政报告
时间:2025年2月24日9:00
地点:恕园19-205
主讲内容:
岛屿长期以来是西方世界自主想象与诠释的重要对象,其建构往往与殖民、后殖民理论密切相关。从乌托邦式的“天堂岛”到作为惩戒场所的“地狱岛”,这些表述不仅展现了大陆中心主义视角下岛屿概念的主观性与武断性,也凸显了西方话语体系对岛屿性的塑造与规训。然而,面对这些固有范式,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西方理论框架难以全面解释岛屿的现实经验,从而催生了基于“当地人观点”的岛屿研究取向。这一转向强调岛屿的流动性、多样性及其与周边世界的互动,促成了群岛思维模式的兴起。
本讲座将从加勒比群岛出发,探讨岛屿研究如何超越单一岛屿范式,转向更具关联性和动态性的群岛体系,并延伸至其他岛屿区域的比较研究。从文学、艺术到学术研究,群岛经验的多重声音共同推动了岛屿研究从“群岛意识”到“群岛诗学”的演进。西方与非西方岛屿理论的交汇不仅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也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岛屿的边缘性与流动性对当代世界格局的形塑作用。
主讲人简介:
苏娉,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博士、比利时列日大学访问学者,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岛屿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家级一流课程核心成员,主持国家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出版专著、教材7部。社会兼职主要包括Island Studies Journal(SSCI期刊)主编、Folk, Knowledge, Place编辑部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认知诗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英语言文化比较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战略与外交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际岛屿动态学会(Island Dynamics)会长等。研究方向:加勒比文学文化研究、岛屿文学文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