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我院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加勒比文学史研究”开题论证会

  • “英美文学书库”捐赠暨“外国文学与共同体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新书发布会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要闻
“第四届跨媒介研究国际研讨会”分会场交流(I)
发布日期:2018-11-20 15:06:44  发布者:楼芸

2018年11月16日下午,“第四届跨媒介研究国际研讨会:比较视野下的跨媒介实践与理论”分会场讨论交流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城市研究中心1015和1016会议室举行。该次会议群英荟萃,参会人员遍及五湖四海,他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跨媒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会议分为上下两场,代表们分别来自第一小组至第四小组。

上半场的第1小组的主题为 “媒介策略与社会”,由印度学者Milind Dhobley博士主持本组讨论。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Charrieras Damien讨论了香港创新经济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并涉及在创意经济不同领域工作的新媒体艺术毕业生如何应用专业知识的讲解。西安工程大学何文讲述的主题为 “旅游文学文体写作研究”,探讨新媒体与旅游文学的结合,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结合中的“与时俱进”的新模式。南京师范大学的上官琦悦博士探讨了在1909年生效的《电影法案》如何影响英国电影业的发展。最后,主持人Milind Dhobley对自己的题为“视觉艺术:事件与挑战”的研究做了陈述。他谈及,像印度这样的国家,视觉运动中人民的觉醒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上半场第2小组的主题为“新兴跨媒介理论”。蒙特利尔大学的Filip Dukanic研究跨媒介研究中 Staging Entropy”,并重审当代美学方式。科隆大学的Zoe SchubertJan G. Wieners阐释了虚拟现实作为人文科学的转化技术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主持人Makai Péter Kristóf与大家分享了文学艺术作品和电子游戏在创造生活的多样性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后来自林奈大学的Letícia Vitral讲述了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跨媒介研究体系。

下半场第3小组的主题为“艺格符换诗歌与诗学”,主持人为东南大学的朱丽田教授。东南大学的陈秋宇硕士,对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歌与中国山水画的应和作了细致的解析,并提到史蒂文斯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音乐性和天人合一两个方面。南通大学的魏琳作了题为“《廷腾寺》艺术诗学”的研究,揭示了廷腾寺在中世纪乡村社区中所践行的宗教信仰与救赎的轨迹,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自然与废墟情感,以及“哥特式”建筑的美学特征。湖南女子大学的刘海燕通过呈现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瓷器与画作,论证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的《九油桃》(Nine Nectarines)是一首现代“艺格符换诗”(ekphrasis),其灵感来自中国瓷器。杭州师范大学的徐洒洒硕研究美国诗人普拉斯(Sylvia Plath)的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她从跨艺术诗学的角度,以意大利画家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的同名绘画为灵感,重点探讨了她的艺格符换诗,揭示意象与文本、视觉与诗体之间的动态关系。武汉理工大学的周丹提出,雕塑性成为叶芝诗歌中永恒的元素。通过艺术形式,叶芝将诗歌与历史结合,使诗歌与艺术融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导致了一种永恒的状态,这种状态调和了冲突,达到了“统一”。 最后朱丽田教授在题为 “纽约派诗歌的图像叙事”的发言中探讨纽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奥哈拉(Frank O’Hara)的诗歌,指出诗人在诗歌中的视觉元素使他成为当代美国诗歌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下半场第4小组的主题是“视觉艺术中的跨媒介手段”。维也纳大学的Klemens Gruber介绍了本杰明(Walter Benjamin)创造的第二个真正的人物:摄影师。这是一个和外科医生类似的专业领域,他的技术结合了艺术和媒体,决定性的新技术“外科”相机眼睛成为了可再现的电影摄影艺术。杭州师范大学的柳小芳美国艺术家Cy Twombly’s 的油画与Pound的诗歌中的东方元素的互动。主持人 Emma Tornborg与大家探讨了当源的媒介(艺术作品)的特性被翻译成诗歌和GIF图像时,源媒体的时间属性将如何受到影响。武汉纺织大学的郑湛比较了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角色奥菲利亚在不同艺术中的呈现。

与会代表们踊跃发言、积极交流,普遍感到获益良多。此次会议不仅为到场来宾献上了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也给与会专家、学者搭建了互相了解、深入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现了当代国际跨媒介研究的成果和动向,也极大提升了我校的影响力。



学院要闻

“第四届跨媒介研究国际研讨会”分会场交流(I)

郑航航 · 2018-11-20

2018年11月16日下午,“第四届跨媒介研究国际研讨会:比较视野下的跨媒介实践与理论”分会场讨论交流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城市研究中心1015和1016会议室举行。该次会议群英荟萃,参会人员遍及五湖四海,他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跨媒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会议分为上下两场,代表们分别来自第一小组至第四小组。

上半场的第1小组的主题为 “媒介策略与社会”,由印度学者Milind Dhobley博士主持本组讨论。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Charrieras Damien讨论了香港创新经济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并涉及在创意经济不同领域工作的新媒体艺术毕业生如何应用专业知识的讲解。西安工程大学何文讲述的主题为 “旅游文学文体写作研究”,探讨新媒体与旅游文学的结合,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结合中的“与时俱进”的新模式。南京师范大学的上官琦悦博士探讨了在1909年生效的《电影法案》如何影响英国电影业的发展。最后,主持人Milind Dhobley对自己的题为“视觉艺术:事件与挑战”的研究做了陈述。他谈及,像印度这样的国家,视觉运动中人民的觉醒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上半场第2小组的主题为“新兴跨媒介理论”。蒙特利尔大学的Filip Dukanic研究跨媒介研究中 Staging Entropy”,并重审当代美学方式。科隆大学的Zoe SchubertJan G. Wieners阐释了虚拟现实作为人文科学的转化技术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主持人Makai Péter Kristóf与大家分享了文学艺术作品和电子游戏在创造生活的多样性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后来自林奈大学的Letícia Vitral讲述了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跨媒介研究体系。

下半场第3小组的主题为“艺格符换诗歌与诗学”,主持人为东南大学的朱丽田教授。东南大学的陈秋宇硕士,对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歌与中国山水画的应和作了细致的解析,并提到史蒂文斯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音乐性和天人合一两个方面。南通大学的魏琳作了题为“《廷腾寺》艺术诗学”的研究,揭示了廷腾寺在中世纪乡村社区中所践行的宗教信仰与救赎的轨迹,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自然与废墟情感,以及“哥特式”建筑的美学特征。湖南女子大学的刘海燕通过呈现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瓷器与画作,论证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的《九油桃》(Nine Nectarines)是一首现代“艺格符换诗”(ekphrasis),其灵感来自中国瓷器。杭州师范大学的徐洒洒硕研究美国诗人普拉斯(Sylvia Plath)的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她从跨艺术诗学的角度,以意大利画家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的同名绘画为灵感,重点探讨了她的艺格符换诗,揭示意象与文本、视觉与诗体之间的动态关系。武汉理工大学的周丹提出,雕塑性成为叶芝诗歌中永恒的元素。通过艺术形式,叶芝将诗歌与历史结合,使诗歌与艺术融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导致了一种永恒的状态,这种状态调和了冲突,达到了“统一”。 最后朱丽田教授在题为 “纽约派诗歌的图像叙事”的发言中探讨纽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奥哈拉(Frank O’Hara)的诗歌,指出诗人在诗歌中的视觉元素使他成为当代美国诗歌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下半场第4小组的主题是“视觉艺术中的跨媒介手段”。维也纳大学的Klemens Gruber介绍了本杰明(Walter Benjamin)创造的第二个真正的人物:摄影师。这是一个和外科医生类似的专业领域,他的技术结合了艺术和媒体,决定性的新技术“外科”相机眼睛成为了可再现的电影摄影艺术。杭州师范大学的柳小芳美国艺术家Cy Twombly’s 的油画与Pound的诗歌中的东方元素的互动。主持人 Emma Tornborg与大家探讨了当源的媒介(艺术作品)的特性被翻译成诗歌和GIF图像时,源媒体的时间属性将如何受到影响。武汉纺织大学的郑湛比较了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角色奥菲利亚在不同艺术中的呈现。

与会代表们踊跃发言、积极交流,普遍感到获益良多。此次会议不仅为到场来宾献上了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也给与会专家、学者搭建了互相了解、深入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现了当代国际跨媒介研究的成果和动向,也极大提升了我校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