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我院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加勒比文学史研究”开题论证会

  • “英美文学书库”捐赠暨“外国文学与共同体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新书发布会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要闻
学院举办第二届宏学青年学者论坛
发布日期:2023-09-04 21:58:24  发布者:王琪

9月3日,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宏学青年学者论坛。学院邀请到多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线上为青年教师作学术引领讲座,就语言学、文学、传播学、翻译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论坛内容丰富,视角前沿,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视角,也令人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文学者的学术自信与社会责任。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师生旁听了本次论坛。

周敏院长在开幕式致辞中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她指出每年举办宏学青年学者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为学院青年学者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特邀多位专家进行线上线下的指导,以提高青年学者的科研能力。学院副院长孙立春主持论坛开幕式。

上午的三场主旨报告分别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欧语系主任李媛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与翻译副主任卢巧丹博士、我院翻译研究所所长汪宝荣教授主持。

在第一场主旨报告中,第一位主讲嘉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向明友教授作了题为《经济分析语用学说略》的报告。向教授强调需要发展中国自主创新的语言学理论,他介绍了其原创的“经济语用学”理论。该理论吸收经济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概念,研究言语的产出和理解过程,对语言学、翻译学和外语教学研究都有启发作用。向教授开创性地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语言现象,展现了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为言语产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第二位主讲嘉宾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的报告主题为《AI赋能的英语词汇研究》。高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词汇研究中的应用,并分享了编撰英语学习词典和英汉词典的具体经验和心得。高教授还在报告中详细讲解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词源、预测新词等研究方法。此外,词源研究、复合词分类、网络词汇收录等内容也成为该报告中值得关注的亮点。高教授展示的AI如何辅助词典编纂的案例,使我们看到人与科技可以良性互动的可能。

第三位主讲嘉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张欣教授作了题为《黄哲伦<蝴蝶君>(1988/2017)中的不可靠叙述、伦理误判与策略性回应》的报告。张教授对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及其修订版进行了细读分析。她细致地剖析了该剧通过角色对换来解构东方主义刻板印象,同时也加强了其他一些刻板印象。张教授的报告向我们展示了细读文本的研究方法,让我们见识到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力量,更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文本细读是进行批评性思考的基础。

在第二场主旨报告中,第一位主讲嘉宾《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刘兮颖教授作了题为《20世纪美国犹太小说中的流散共同体书写》的报告。刘教授通过分析犹太人的历史创伤与身份认同,探讨了20世纪美国犹太小说中的流散共同体问题。她认为民族语言、节日仪式等都是维系流散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刘教授对美国犹太文学高屋建瓴的分析,充分发挥了文学象征意义的社会考察功能,展现了人文学者需要的历史视野与跨学科视角。

第二位主讲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周铭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死神来迎大主教>中的“和谐伦理”和“美国意图”》。周教授分析了威拉·卡瑟的小说《大主教死神来临》,他认为该书反映了1920年代美国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愿景,描写了主人公在新墨西哥的传教活动是美国化过程的和谐方式,展现出对政治和历史语境的关注。周教授在文本细读中体现出的敏锐思考力,值得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学习借鉴。

第三位主讲嘉宾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作了题为《话语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报告。唐教授的报告着重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和国际传播,探讨如何促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周教授分析了实践语境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并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开了积极探讨。她以扶贫工作为例,提出了构建涵盖符号、结构、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多维分析框架,以将中国实践转化为理论和话语优势。唐教授将理论研究与当代议题相结合,用学术成果服务国家需求,充分展现了人文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在第三场主旨报告中,第一位主讲嘉宾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美馨教授作了题为《理雅各<春秋>英译注疏“以义解经”特征研究》的报告。胡教授通过分析理雅各的《春秋》英译本,介绍了关于《春秋》典籍翻译与阐释的研究成果,阐释了《春秋》经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胡教授的个案研究强调中西汇通的重要性,同时体现了渊博的学术修养和跨文化视角的重要性。

第二位主讲嘉宾北京科技大学梁晓晖教授的报告主题为《ChatGPT来袭下的新文科培养》。梁教授分享了如何通过分类思维训练等方法来提高学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以及思辨表达能力的实践经验,讲解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介绍了AI赋能的新文科建设经验。梁教授的报告提供了教学方法方面的启发,展现了人文学者应具备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精神。

最后一位主讲嘉宾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冯德兵教授的报告主题为“ ‘Thank You for Your Participation’ : Thanking in the Closings of Online Discussion Forums”。冯教授基于会话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手法,分析了谢意表达在交际中的功能以及在标志谈话结束方面的作用。冯教授详细解析了社会学话语分析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展示了语言学视角在新兴领域的应用价值。

下午的青年学者论坛分为外国文学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组、翻译与文化组,分别由我院陈茂林教授、詹宏伟教授、孙立春教授担任点评专家。学院25位青年学者就相关领域前沿问题分享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展开了深入探讨。分论坛内容丰富充实,成果丰硕,研讨气氛热烈。

在论坛闭幕式环节,三位点评专家对各个分论坛的发言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对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提出了建议。周敏院长在闭幕词中,以自身经历劝勉青年学者要坚守学术信念,甘于奉献,始终保持学术热情,才能取得优秀的学术成果。本届论坛的召开必将推动学院各学科专业的发展,也将鼓舞青年学者在学术道路上踔厉前行。

图片1


学院要闻

学院举办第二届宏学青年学者论坛

王琪 · 2023-09-04

9月3日,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宏学青年学者论坛。学院邀请到多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线上为青年教师作学术引领讲座,就语言学、文学、传播学、翻译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论坛内容丰富,视角前沿,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视角,也令人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文学者的学术自信与社会责任。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师生旁听了本次论坛。

周敏院长在开幕式致辞中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她指出每年举办宏学青年学者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为学院青年学者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特邀多位专家进行线上线下的指导,以提高青年学者的科研能力。学院副院长孙立春主持论坛开幕式。

上午的三场主旨报告分别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欧语系主任李媛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与翻译副主任卢巧丹博士、我院翻译研究所所长汪宝荣教授主持。

在第一场主旨报告中,第一位主讲嘉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向明友教授作了题为《经济分析语用学说略》的报告。向教授强调需要发展中国自主创新的语言学理论,他介绍了其原创的“经济语用学”理论。该理论吸收经济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概念,研究言语的产出和理解过程,对语言学、翻译学和外语教学研究都有启发作用。向教授开创性地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语言现象,展现了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为言语产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第二位主讲嘉宾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的报告主题为《AI赋能的英语词汇研究》。高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词汇研究中的应用,并分享了编撰英语学习词典和英汉词典的具体经验和心得。高教授还在报告中详细讲解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词源、预测新词等研究方法。此外,词源研究、复合词分类、网络词汇收录等内容也成为该报告中值得关注的亮点。高教授展示的AI如何辅助词典编纂的案例,使我们看到人与科技可以良性互动的可能。

第三位主讲嘉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张欣教授作了题为《黄哲伦<蝴蝶君>(1988/2017)中的不可靠叙述、伦理误判与策略性回应》的报告。张教授对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及其修订版进行了细读分析。她细致地剖析了该剧通过角色对换来解构东方主义刻板印象,同时也加强了其他一些刻板印象。张教授的报告向我们展示了细读文本的研究方法,让我们见识到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力量,更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文本细读是进行批评性思考的基础。

在第二场主旨报告中,第一位主讲嘉宾《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刘兮颖教授作了题为《20世纪美国犹太小说中的流散共同体书写》的报告。刘教授通过分析犹太人的历史创伤与身份认同,探讨了20世纪美国犹太小说中的流散共同体问题。她认为民族语言、节日仪式等都是维系流散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刘教授对美国犹太文学高屋建瓴的分析,充分发挥了文学象征意义的社会考察功能,展现了人文学者需要的历史视野与跨学科视角。

第二位主讲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周铭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死神来迎大主教>中的“和谐伦理”和“美国意图”》。周教授分析了威拉·卡瑟的小说《大主教死神来临》,他认为该书反映了1920年代美国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愿景,描写了主人公在新墨西哥的传教活动是美国化过程的和谐方式,展现出对政治和历史语境的关注。周教授在文本细读中体现出的敏锐思考力,值得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学习借鉴。

第三位主讲嘉宾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作了题为《话语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报告。唐教授的报告着重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和国际传播,探讨如何促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周教授分析了实践语境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并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开了积极探讨。她以扶贫工作为例,提出了构建涵盖符号、结构、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多维分析框架,以将中国实践转化为理论和话语优势。唐教授将理论研究与当代议题相结合,用学术成果服务国家需求,充分展现了人文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在第三场主旨报告中,第一位主讲嘉宾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美馨教授作了题为《理雅各<春秋>英译注疏“以义解经”特征研究》的报告。胡教授通过分析理雅各的《春秋》英译本,介绍了关于《春秋》典籍翻译与阐释的研究成果,阐释了《春秋》经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胡教授的个案研究强调中西汇通的重要性,同时体现了渊博的学术修养和跨文化视角的重要性。

第二位主讲嘉宾北京科技大学梁晓晖教授的报告主题为《ChatGPT来袭下的新文科培养》。梁教授分享了如何通过分类思维训练等方法来提高学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以及思辨表达能力的实践经验,讲解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介绍了AI赋能的新文科建设经验。梁教授的报告提供了教学方法方面的启发,展现了人文学者应具备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精神。

最后一位主讲嘉宾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冯德兵教授的报告主题为“ ‘Thank You for Your Participation’ : Thanking in the Closings of Online Discussion Forums”。冯教授基于会话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手法,分析了谢意表达在交际中的功能以及在标志谈话结束方面的作用。冯教授详细解析了社会学话语分析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展示了语言学视角在新兴领域的应用价值。

下午的青年学者论坛分为外国文学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组、翻译与文化组,分别由我院陈茂林教授、詹宏伟教授、孙立春教授担任点评专家。学院25位青年学者就相关领域前沿问题分享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展开了深入探讨。分论坛内容丰富充实,成果丰硕,研讨气氛热烈。

在论坛闭幕式环节,三位点评专家对各个分论坛的发言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对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提出了建议。周敏院长在闭幕词中,以自身经历劝勉青年学者要坚守学术信念,甘于奉献,始终保持学术热情,才能取得优秀的学术成果。本届论坛的召开必将推动学院各学科专业的发展,也将鼓舞青年学者在学术道路上踔厉前行。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