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杭州师范大学欢迎您

  • “区域国别研究:文学和文化的视角”论坛

  •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 2024级本科生外“新”人见面会

  • 外语教育学与新质外语教育力高端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要闻
学院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
发布日期:2023-05-15 14:32:14  发布者:陈逸飞、詹宏伟

为营造热烈浓郁的115周年校庆学术氛围,进一步探讨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514日,学院在线上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出席本次论坛并做主旨发言的知名专家学者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常俊跃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及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梁茂成教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树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詹宏伟教授等。《中国俄语教学》杂志副主编张冰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彭国珍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主任施旭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孙崇飞教授担任特邀主持。我校及国内20多所兄弟院校的20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学术论坛。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院长周敏教授主持。陈永富副校长出席并讲话,他在致辞中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杭师大发展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指出本次高峰论坛一定能推动我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提升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第一位主讲嘉宾孙有中教授作了题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创新初探:现状与未来》的报告。孙教授从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五大方向出发,回顾了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审视了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孙教授从扎根中国本土实践开展理论化创新、打造学术共同体、办好外文学术期刊、开展实地调研、接轨并服务于国家战略等角度,提出了上述五大学科方向的创新路径,并倡导以时不待我的精神,承继传统,勇于开拓,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孙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内涵深刻,富有建设性、战略性、前瞻性,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及我校外语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位主讲嘉宾胡开宝教授作了题为《国际英语学术文献中的中国形象——以“一带一路”为例》的报告。胡教授借助自建语料库,以“一带一路”为例来探析国际英语学术文献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在探讨了语言学类、传播学类、文化与社会类、国际经济与政治类学术文献对我国“一带一路”认知的异同后,胡教授又从地域出发,比较了各大洲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所持的态度。基于研究结果,他提倡学界重视在学术研究层面准确、全面地宣传“一带一路”的内涵及意义,加快“一带一路”在国际学术界的传播,深化各国学者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从而促进国际学术界对“一带一路”等中国重要政策形成客观理性的评价和认识,重塑中国经济形象。胡教授的报告逻辑严密、视野开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第三位主讲嘉宾董燕萍教授作了题为《口译能力与情感因素》的报告。董教授基于口译的复杂性,采用历时研究范式,考察了口译学员的自我效能感、动机、焦虑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及其与口译能力发展间的双向作用,并基于研究结果,从学员的口译训练经历和外语学习经历等角度,结合口译员优势、双语优势等,对口译人才的挑选和口译教学进行了反思和展望。董教授的报告思路清晰,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学习者的语言经历、语言能力、认知和情感能力等在口译训练、口译人才培养及外语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四位主讲嘉宾高永伟教授作了题为《数字驱动的英语词汇研究》的报告。高教授基于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的现状,从自身学科背景——词典学出发,基于《牛津英语词典》《当代英语外来词词典》等多部记载当代英语词汇的词典,并结合相关词典学处理软件及语料库,探讨了科技发展对词汇研究的促进和推动。此外,高教授还特别提到“拣焙茶”“狼山鸡”“博山炉”等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在西方语境中被逐渐遗忘这一现实情况,进而从国际传播的效能、中国概念的接受程度、英语中汉语文化局限词的数量、非政治类中国概念的推广等角度,对数据驱动的词汇研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高教授的报告从词汇的历史流变出发,将听众带入了广阔的历史时空,同时联系我们生活中具体的词汇实例,对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思考,格外发人深思。

第五位主讲嘉宾常俊跃教授作了题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困惑与发展思考》的报告。常教授聚焦于五大学科方向中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结合其自身多年来丰富的学习、教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经历,梳理了学科专业目录等相关政策文件的流变,并通过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对比,提出了自己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在方向设置和建设上的困惑等。由此,他根据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研究等方面中存在的短板和空白,为我们指出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中被淡化和忽视的领域。最后,综合上述情况,常教授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展望,包括走出学科认识的误区、加强学科建设研究、增加学科研究方向、丰富学科研究内涵,鼓励探索、突破局限,拥抱学科未来发展等。常教授的报告颇具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从现实出发,努力将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相对接,对推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与孙有中教授的报告内容亦形成呼应。

第六位主讲嘉宾刘树森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的报告。刘教授紧扣时代脉搏,瞄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观大势,并结合中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对该学科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及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进行了反思、展望和思考。刘教授结合西南地区高等教育的区域特色以及云南大学的外语学科发展现状和优势,介绍了南亚东南亚语种群构建、从新文科理念引领下的跨专业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本硕博贯通复合式人才培养等“云大路径”。最后,刘教授特别就“守正”与“创新”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梳理,颇具哲思。

第七位主讲嘉宾苗兴伟教授作了题为《基于话语体系建设的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的报告。苗教授抓住了当前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应立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优势,参与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国话语成为世界表达。基于西方话语对中国形象的误读、误解和曲解的具体实例,并结合翻译中中国形象的重塑与自塑等,苗教授强调,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要积极应对西方话语战略、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而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应基于话语体系建设,培养学生运用外语传播中国话语和在文明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苗教授的报告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令人醍醐灌顶。

第八位主讲嘉宾梁茂成教授作了题为《基于人工智能的语言数据处理与分析路径探索》的报告。梁教授匠心独具,以ChatGPT等人工智能新技术为切入点,剖析了技术赋能下的外语教育所涌现的新特点。他从语言研究者视角出发,结合语料库语言学、计量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情感分析、语步标注、文本简化三个实证案例,向我们展现如何将ChatGPT等技术和软件对文本类语言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和分析。梁教授特别强调,面对新时代人工智能新工具的问世,教师决不能置之不理或将其束之高阁,而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技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适应新技术,努力提高研究效率。梁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为技术赋能下的语言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九位主讲嘉宾詹宏伟教授作了题为《文学叙事中人物话语呈现的文体变项:谁在说?怎么说?》的报告。詹教授基于传统文体学研究中“局限于话语呈现方式探讨”这一现状,参照系统功能语法的小句复合体框架和韩礼德的文体风格多元模型,建构了直接引语的文体变项系统,并以“谁在说、怎么说”为切入点,使用CLiC工具对《傲慢与偏见》进行语料标注,深入探讨其人物话语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中继引语是小说刻画人物话语的主要方式,具有结构特点,在小说对话中起到“快速启动话轮”的作用。此外,他还结合引述动词的内涵和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了引述动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詹教授的报告视野开阔,富有思辨力,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与语料库文体学方法的交叉与结合提供了前瞻性参照。

论坛闭幕式由副院长孙立春教授主持,周敏教授作总结并致答谢词。校内外师生和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本次学术论坛,并纷纷表示本次论坛是一个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专家们的主旨报告既高屋建瓴,富有哲思,又贴近生活,观照学科现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与会师生的学术研究热情,对其学术成果的产出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

图片1_副本


学院要闻

学院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

陈逸飞、詹宏伟 · 2023-05-15

为营造热烈浓郁的115周年校庆学术氛围,进一步探讨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514日,学院在线上成功举办“新征程上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出席本次论坛并做主旨发言的知名专家学者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常俊跃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及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梁茂成教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树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詹宏伟教授等。《中国俄语教学》杂志副主编张冰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彭国珍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主任施旭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孙崇飞教授担任特邀主持。我校及国内20多所兄弟院校的20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学术论坛。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院长周敏教授主持。陈永富副校长出席并讲话,他在致辞中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杭师大发展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指出本次高峰论坛一定能推动我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提升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第一位主讲嘉宾孙有中教授作了题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创新初探:现状与未来》的报告。孙教授从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五大方向出发,回顾了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审视了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孙教授从扎根中国本土实践开展理论化创新、打造学术共同体、办好外文学术期刊、开展实地调研、接轨并服务于国家战略等角度,提出了上述五大学科方向的创新路径,并倡导以时不待我的精神,承继传统,勇于开拓,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孙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内涵深刻,富有建设性、战略性、前瞻性,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及我校外语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位主讲嘉宾胡开宝教授作了题为《国际英语学术文献中的中国形象——以“一带一路”为例》的报告。胡教授借助自建语料库,以“一带一路”为例来探析国际英语学术文献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在探讨了语言学类、传播学类、文化与社会类、国际经济与政治类学术文献对我国“一带一路”认知的异同后,胡教授又从地域出发,比较了各大洲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所持的态度。基于研究结果,他提倡学界重视在学术研究层面准确、全面地宣传“一带一路”的内涵及意义,加快“一带一路”在国际学术界的传播,深化各国学者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从而促进国际学术界对“一带一路”等中国重要政策形成客观理性的评价和认识,重塑中国经济形象。胡教授的报告逻辑严密、视野开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第三位主讲嘉宾董燕萍教授作了题为《口译能力与情感因素》的报告。董教授基于口译的复杂性,采用历时研究范式,考察了口译学员的自我效能感、动机、焦虑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及其与口译能力发展间的双向作用,并基于研究结果,从学员的口译训练经历和外语学习经历等角度,结合口译员优势、双语优势等,对口译人才的挑选和口译教学进行了反思和展望。董教授的报告思路清晰,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学习者的语言经历、语言能力、认知和情感能力等在口译训练、口译人才培养及外语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四位主讲嘉宾高永伟教授作了题为《数字驱动的英语词汇研究》的报告。高教授基于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的现状,从自身学科背景——词典学出发,基于《牛津英语词典》《当代英语外来词词典》等多部记载当代英语词汇的词典,并结合相关词典学处理软件及语料库,探讨了科技发展对词汇研究的促进和推动。此外,高教授还特别提到“拣焙茶”“狼山鸡”“博山炉”等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在西方语境中被逐渐遗忘这一现实情况,进而从国际传播的效能、中国概念的接受程度、英语中汉语文化局限词的数量、非政治类中国概念的推广等角度,对数据驱动的词汇研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高教授的报告从词汇的历史流变出发,将听众带入了广阔的历史时空,同时联系我们生活中具体的词汇实例,对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思考,格外发人深思。

第五位主讲嘉宾常俊跃教授作了题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困惑与发展思考》的报告。常教授聚焦于五大学科方向中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结合其自身多年来丰富的学习、教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经历,梳理了学科专业目录等相关政策文件的流变,并通过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对比,提出了自己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在方向设置和建设上的困惑等。由此,他根据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研究等方面中存在的短板和空白,为我们指出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中被淡化和忽视的领域。最后,综合上述情况,常教授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展望,包括走出学科认识的误区、加强学科建设研究、增加学科研究方向、丰富学科研究内涵,鼓励探索、突破局限,拥抱学科未来发展等。常教授的报告颇具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从现实出发,努力将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相对接,对推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与孙有中教授的报告内容亦形成呼应。

第六位主讲嘉宾刘树森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的报告。刘教授紧扣时代脉搏,瞄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观大势,并结合中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对该学科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及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进行了反思、展望和思考。刘教授结合西南地区高等教育的区域特色以及云南大学的外语学科发展现状和优势,介绍了南亚东南亚语种群构建、从新文科理念引领下的跨专业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本硕博贯通复合式人才培养等“云大路径”。最后,刘教授特别就“守正”与“创新”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梳理,颇具哲思。

第七位主讲嘉宾苗兴伟教授作了题为《基于话语体系建设的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的报告。苗教授抓住了当前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应立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优势,参与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国话语成为世界表达。基于西方话语对中国形象的误读、误解和曲解的具体实例,并结合翻译中中国形象的重塑与自塑等,苗教授强调,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要积极应对西方话语战略、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而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应基于话语体系建设,培养学生运用外语传播中国话语和在文明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苗教授的报告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令人醍醐灌顶。

第八位主讲嘉宾梁茂成教授作了题为《基于人工智能的语言数据处理与分析路径探索》的报告。梁教授匠心独具,以ChatGPT等人工智能新技术为切入点,剖析了技术赋能下的外语教育所涌现的新特点。他从语言研究者视角出发,结合语料库语言学、计量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情感分析、语步标注、文本简化三个实证案例,向我们展现如何将ChatGPT等技术和软件对文本类语言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和分析。梁教授特别强调,面对新时代人工智能新工具的问世,教师决不能置之不理或将其束之高阁,而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技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适应新技术,努力提高研究效率。梁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为技术赋能下的语言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九位主讲嘉宾詹宏伟教授作了题为《文学叙事中人物话语呈现的文体变项:谁在说?怎么说?》的报告。詹教授基于传统文体学研究中“局限于话语呈现方式探讨”这一现状,参照系统功能语法的小句复合体框架和韩礼德的文体风格多元模型,建构了直接引语的文体变项系统,并以“谁在说、怎么说”为切入点,使用CLiC工具对《傲慢与偏见》进行语料标注,深入探讨其人物话语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中继引语是小说刻画人物话语的主要方式,具有结构特点,在小说对话中起到“快速启动话轮”的作用。此外,他还结合引述动词的内涵和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了引述动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詹教授的报告视野开阔,富有思辨力,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与语料库文体学方法的交叉与结合提供了前瞻性参照。

论坛闭幕式由副院长孙立春教授主持,周敏教授作总结并致答谢词。校内外师生和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本次学术论坛,并纷纷表示本次论坛是一个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专家们的主旨报告既高屋建瓴,富有哲思,又贴近生活,观照学科现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与会师生的学术研究热情,对其学术成果的产出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

图片1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