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外国语大学郑体武教授来我院讲学
- 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宋享根教授来我院讲学
- 延世大学Hansaem Kim教授来我院讲学
- 周敏教授应邀出席“去殖民化与全球南方合作国际
- “区域国别研究:文学和文化的视角”论坛成功举
- 纽约州立大学教授Istvan Kecskes来我院讲学
- 中国社会科学院乔修峰研究员来我院讲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榕教授来我院讲学
- 四川外国语大学姜孟教授来我院讲学
- 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伟昉教授到我院讲学
- 伦敦大学Boldrini教授来我院讲学
- 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入选浙江省教育厅高校
- 中国社会科学院江时学教授来学院讲学
- “数智时代的跨文化研究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
- 第六届名词及相关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
- 山东大学时卫国教授来我院讲学
- 北京语言大学宁一中教授来我院作学术讲座
-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Bradley Hughes教授来我院讲学
- 倾听学子心声,共话美好未来
- 华中师范大学刘兮颖教授来学院讲学
11月14日上午,美国语用协会会长、纽约州立大学Istvan Kecskes教授受邀为外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Taming of the Shrew”: How to Make the Chatbot Do What We Want Through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的学术讲座。
Kecskes教授的讲座围绕聊天机器人的有效互动策略展开,将聊天机器人与跨文化互动联系起来。Kecskes教授首先提出格莱斯语用学理论(Gricean pragmatics)的缺陷——单语文化交际语境。他强调,在新型的人机交互中,其核心是模拟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这要求聊天机器人必须吸收大量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人机交流。Kecskes教授对比了跨文化交流和人机互动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从合作原则、共同知识基础和主体间性三个维度分析了人机对话的特性和策略。Kecskes教授认为,共同知识基础对于跨文化交流和人机交互至关重要,它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他指出,聊天机器人的回答缺乏共同知识基础,无法实现行为层面的合作。在传统格莱斯语用学中,语用效果是自上而下的(top-down),而在聊天机器人语用学中,语用效果通常是自下而上的(bottom-up)。最后,Kecskes教授强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指令(prompting)来制定有效的交际策略,人类代理通过指令控制交际过程,引导聊天机器人社交化以及建立共识基础。
在问答环节中,Kecskes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经历,与师生进一步探讨如何训练聊天机器人、如何与聊天机器人沟通等问题。他指出,在训练聊天机器人的同时,人类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提供给机器人吸收,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聊天机器人的交际效果。
讲座结束后,当代语言学研究所陈静副所长对Kecskes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根据自己的研究经历和生活观察分享了深刻的感想。
该讲座议题函括语言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反映当今语用学的前沿课题,为我院师生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