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研究中的“性”字术语:现象与分析
- 拜伦《唐璜》之哥特式长诗中的哥特伪善言辞
- 文化比较视域下的欧洲中国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 大学教师科研能力与专业发展
- 英语诗歌的节奏与翻译
- 情感与法理的悲剧冲突:哈代《苔丝》的法律审视
- 知识传播、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世界文学跨际互
-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和谐共生
- 写论文要几步
- 英美文学方向论文写作方法谈
- Eastern/Western, European/Asian Dilemmas of
- 文学与图像之符号传播论
- 多学科视域下的汉语翻译文学
- 搭配强度统计方法
- 多维视野中的乌克兰语言政策与语言冲突
- 外交话语的学科建设与区域国别研究
- 新时代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的挑战、机遇与探索
- 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现状、问题与前景
- 伦理智慧与伦理选择
- M.H.艾布拉姆斯论人文主义批评
讲座主题:The Gothic Cant in the Gothic Canto of Byron’s Don Juan
拜伦《唐璜》之哥特式长诗中的哥特伪善言辞
时间:2022年11月2日晚6:30
地点:腾讯会议室(会议号:598632911)
主讲内容:
讲座重点解读拜伦长诗《唐璜》第16章,指出拜伦在诗中通过对哥特文学的戏仿,不仅披露了当时的英国社会世风庸俗、言谈伪善,而且嘲讽哥特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欺世盗名的文类。拜伦批评哥特文学借虚幻的超自然想象逃避现世,反过来为自己“世俗”的诗歌创作申辩;同时他又在诗中将哥特元素植入现实世界,意在揭示二者具有同样虚伪而恐怖的本质。第16章是《唐璜》的最后一个完整章节,连同未竟残篇第17章,拜伦的戏仿自此戛然而止,他对哥特文学的评判也永远停留在了模糊难辨的未完成状态。然而整部长诗被一种深刻的怀疑主义精神所笼罩,有时甚至导向对存在的虚无幻灭之感,这也许正是这部“世俗”作品的哥特性所在。
主讲人简介:
李鸥,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副教授。曾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北京大学英语系。出版专著《济慈和延疑力》(Continuum, 2009)、《济慈和怀疑主义》(Routledge,待出版)。最新发表论文有《济慈、蒙田和〈哈姆雷特〉》(收入East-West Dialogues: The Transferability of Concepts in the Humanities, Peter Lang, 2021) 、《英国浪漫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修正与再生》(收入Asian English: Histories, Texts, Institutions, Palgrave, 2021)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及中英文学文化比较。英国济慈基金会、美国济慈雪莱协会会员。曾受邀在圣安德鲁大学、慕尼黑大学等校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