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与回归:科伦•麦凯恩小说中的共同体观
- 略论外国文学中的世界主义
- Community in Oliver Goldsmith’s The Vicar o
- “叙事人”“听觉人”与“二分心智人”——兼谈
- 《大卫·科波菲尔》:文本细读与文学翻译
- 理解天才:《一位爱尔兰飞行员预见死亡》解读
- 应用翻译研究的前沿与学术论文写作
- 外语专业的国别区域学创新探索
-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文学性反思
- “家”的变奏:从三个词的译衍谈“家”在西方文
- 裸心表、蜻蜓眼睛及鲁滨孙的鹦鹉:漫谈文学研究
- 日本汉字的性质、功能及定位
- “桑丘·潘沙的魔鬼”——卡夫卡对《堂吉诃德》
- 语用标记编码的多语探索性分析
- 《檀香刑》中的比喻英译的复杂性考察
- Robinson Crusoe Portrait Frontispieces and t
- Grainger’s Caribbean Georgic, The Sugar-Can
- 翻译学话语体系创新:问题与路径
- 符号的跨文化转向
- 分类、镜子、墓地、电影院、花园、博物馆、节日
时间:2023年4月23日14:00
地点:仓前校区图书馆118室英美文学书库
主讲内容:
外国文学中有很多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作家作品,但从世界主义的角度去系统地研究这些作家作品的却不是很多。当下对外国文学从世界主义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是一条新思路,它能有效地突破我们在外国文学研究中所遇到的瓶颈。这一视角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检视文本内部的文化包容思想,揭示文学面具背后的世界文学真实面目和世界主义情怀,为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奠定基础,从而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奠定文化基础。主讲人简介:
生安锋,清华大学外文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首席专家;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度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计划;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哈佛大学博士后、中美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斯坦福大学);《文学理论前沿》(CSSCI集刊、AMI核心集刊)执行主编;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出版著作十部,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等七十余篇,其中多篇被A&HCI、SSCI或CSSCI系统收录。